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战争片俄罗斯2013

主演:彼得·费奥多罗夫,托马斯·克莱舒曼,玛丽亚·斯莫尔尼科娃,亚娜·斯图季琳娜,德米特里·雷先科夫,阿列克谢·巴拉巴什,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小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

播放地址

 剧照

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2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3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4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5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6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3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4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5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6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7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8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9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35

详细剧情

1942年秋天,人类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在寒冷的土地上爆发。德国人穿越伏尔加河抵达对岸斯大林格勒设防固守,苏联红军与对手展开城市争夺战,双方你来我往,城市化作废墟焦土,成千上万人死亡,放眼望去俨然人间地狱。在一次反攻行动中,苏军严重伤亡,仅有大尉格罗莫夫(彼得·费奥多罗夫 Pyotr Fyodorov 饰)率领的侦察小队到达对岸,占领了一栋破烂的建筑。他们在建筑内发现一名19岁少女卡嘉(玛丽亚·斯莫尔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饰)。卡嘉的父母早已死于战火,由于眷恋自由生长的城市和家园,女孩固守此地,麻木穿梭战火之中。

 长篇影评

 1 ) 人生何尝又不是一场战役?

生命不就是无数个没意义与残酷组成的吗?你跟着大家的步伐兴奋的冲出去,我要成功!面对社会无数的残酷不停的拷问自己为什么?一个声音跟你说,你不这样,别人就会对你这样。
你回家看老婆,比这些混蛋对你还冷漠与客套,你又问自己为什么?
你想逃离得到的只是嘲笑,你绝望的回来,得到真挚的祝福是欢迎你回到坟墓。
你到最后得到一箱荣誉勋章时,不停的翻找,去尼马的荣誉,我的幸福呢?然后把荣誉挂在胸口,纪念你所谓的意义与成功。
所谓的成功都是胜利者讲给我们听的故事。

 2 ) 这里没有英雄,只有寒冷和死亡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欧洲战场重要的转折点,各个国家都有各类书籍影视来描绘和记忆这场战役。苏联的电影,会强调苏联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国家的英勇和牺牲;美国的电影,突出战役的视觉元素和爱情故事;德国拍的这部斯大林格勒战役,则是从头到尾非常深刻地反思战争谴责战争,我可以感受到德国真的在反思战争带给别人和自己的伤害,真的从内心里明白战争的罪恶和丑陋,没有荣耀没有骄傲没有胜利没有英雄,只有死亡伤残崩溃冥灭和死亡。

德国某突击营在非洲战场取得胜利后,在意大利的海滨城市度假休整,影片的开头就是从这样美丽的场景开始的,清澈蔚蓝的海水,缓缓驶过的列车,美丽辉煌的城堡,打牌抽烟看书的士兵,还有游泳的美女护士,这是多么惬意的开场,跟影片结局冻死在斯大林格勒的情境相比,给人非常强烈的反差感。在紧急集合颁发勋章后,他们“被装上”列车驶向2000公里外的斯大林格勒,领袖说那里只有少量苏联军队在抵抗,但迎接他们的是满街的伤病和疲惫的眼神,战争从来都不像沙盘或小说里那么有趣和美好,他们带着荣誉和军人的自豪投入到巷战中,400人的建制经过巷战冲锋只剩下62个人,在残破的楼房中跟对方的苏联军队僵持,这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缩影。在去地道搜索敌人的过程中,他们的战友受到重伤,由于伤病太多得不到及时治疗,他们的队友死去了,而他们因为持枪威胁医生被剥夺军职扫地雷,然后被送往前线跟苏联坦克对战。然后就只剩下不到10个战友了,选择逃走的人没能赶上离开斯大林格勒的最后一架飞机,选择留守的人饱受寒冷饥饿的煎熬。射杀了虐待他们的军官后,他们在储藏室里得到了温暖和食物,但最终面对被包围的结局,他们踏上了走出去的路程,最终冻死在斯大林格勒郊外的风雪中。

很多人看了会觉得太围观了,丝毫没有体现当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宏大场面,我只想说你选错了电影。电影中的战斗戏很少,只有巷战和坦克战两场,而且也谈不上有多么宏大的场面;这部电影也不会穿插战争中凄美的爱情,比如让那个苏联女战士跟德国士兵发生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爱情。为什么?因为影片的重点不在于此。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因为导演并不像用那些让观众热血澎湃,没有爱情故事,因为在战争中,根本就不会发生这种扯淡的事情。整部电影的主题就是围绕着反战,不停地控诉战争的罪恶和带给人的伤害,无论这种伤害是施加在被侵略者身上,还是发生在侵略者士兵身上。他们曾经有个温暖的家庭,但是因为连年征战在外,妻子已经背叛了自己;他们曾经有个漂亮的女朋友,现在却写信告诉他已经有了新的男朋友;他们曾经有农场土地和兔子,现如今却只能在照片中回忆和期待战争结束后能够返回家园;他们曾经穿着笔挺的军装带着荣耀前来,结局却是裹在破烂的衣服里取暖没有食物和房屋;他们被迫跟其他人厮杀,只为了少数权力者的贪欲和鼓吹,他们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射杀苏联小孩,因为有恶毒的军官和严酷的纪律,但即便是遵守纪律著称的德国士兵,也会在最后爆发杀死那个没有人性的军官,也会逃离营地冒充病号想方设法回国。在战争中,他们失去了一切,不仅仅是生命。

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宝贵,他们绝对不会胡乱叫嚣要轻启战端,他们懂得在战争中没有所谓的胜利方,二次大战结束几乎所有的国家从战胜国到战败国,除了美国平白捞到不少好处外,所有的国家和它的人民都饱受战争的苦难,即便美国也有无数士兵牺牲在战场上,只是本国没有收到袭击罢了。随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请问那个国家经过战争实现了所谓民主和富强?希特勒当年的演讲和口号,一定比如今某些政治家更有说服力和煽动性,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德国士兵奔赴战场,但历史证明了这是场世界性的悲剧。战争从来就不曾有过美好,曾经象征荣誉和骄傲的十字勋章,在最终却抵不过干硬的面包,今日的胜利者就是明日的失败者,今日你杀人他日别人杀你。如果你觉得战争中有英雄和骄傲,那你真的是想的太多了,那些好莱坞大片里的英雄人物和爱情故事,真正的战争中没有。真正的战争中有的是,沮丧、恐惧、懊悔、流血、残肢断臂、血肉横飞、家人的哭泣、虚伪的鼓吹;没有或失去的的是食物、健康、希望、温暖、家庭、爱情、良心、道德、耻辱感、活下去的期望。那位苏联女军官,没有在受辱的时候自杀,也不会跟德国士兵产生感情,那些德国士兵也没有荣耀和满足,他们甚至不想活下去;那个苏联小男孩,也没有成为苏联军队的密探,引导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我看不到英雄,也看不到战争的壮阔,我只看到在雪地中冰冷死去的尸体,我只看到无人医治痛苦死去的士兵,我只看到在现代武器下横飞的血肉,我只看到人类彼此间不知原因毫无意义的屠杀!

希望永远不再有战争,希望能和平幸福地生活,希望不要再有那么多悲剧,人类最大的悲剧是不停重复着同样的悲剧!

 3 ) 德国深刻反思之作

德国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Stalingrad)从德军的独特角度深刻探讨了战争对人性与生命的摧残,于1993年1月21日上映。影片讲述1942年,几个普通的德军士兵从温暖的海滨随部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很快他们就被残酷的战火吞没了。随着冬天来临,严寒成了比战斗更可怕的东西。在冰天雪地里他们想的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如何活下去。每天都有上千德国士兵死亡。德军的溃败就像一场大灾难,士兵们一个个死去,最后的两个人在幻想着回乡的温暖中冻死在白色冰面上。影片可视为德国对战争的反思之作,在操蛋的枪林弹火中,谁不想与妻儿团聚?谁又想杀人?谁愿去恼人的沙漠,谁愿忍受麻木了一切感觉的西伯利亚的寒冷,谁想做一颗棋子?在影片中,天真,理想,干净,爱护自己的士兵的中尉,渴望用勇气来赢得他们的尊敬,但是斯大林格勒的残酷真相终究摧毁了他的一切,从精神到肉体。恪守职责只知奋力战斗的上尉伤重而死。早已心灰意冷的老兵奥托将自己一枪爆头。弗里茨抱着中尉一起冻死在荒原。冰冷寂寥的雪覆盖了一切曾经炙热的生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超过100万人死亡。大多是冻死或饿死。包括俄罗斯人、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德国人。第六兵团有26万人被困,91000被俘。只有6000人在数年后得以重返家园。”

 4 ) 和平-人类永恒的话题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了这场战役。 1942年,几个很普通的德军士兵从温暖的海滨随部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很快他们就被残酷的战火吞没了。随着冬天的来临严寒成了比战斗更可怕的东西。在冰天雪地里他们想的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如何活下去。每天都有上千德国士兵死亡。德军的溃败就像一场大灾难,士兵们一个个死去,最后的两个人在幻想着回乡的温暖中冻死在了白色的冰面上。 整部影片没有恢宏的战争场景,没有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只有对战争、对人性最真实、最残酷的描述。在《决战斯大林格勒》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所有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没有任何生的希望。 死亡并可怕,它是每个人的归宿,但希望不是在屠杀中死去,在饥饿中死去。希望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每个人能和平幸福的生活,最后可以在床榻上寿终正寝。

 5 ) 愿平安降临——记《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

什么是战争?战争就是一架庞大的杀人机器,视人命如草芥。
    在德国影片《决战斯大林格勒》中,当一个德国连队中最后幸存的两个士兵在茫茫雪原里互相拥抱着、互相安慰着死去的时候,他们僵直的身躯在无边的风雪中显得孤单而绝望。这也是这部德国影片不同于其他表现二战题材影片的地方。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讲述二战的大片,象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虽然也用宏大的场面和细致的情节描摹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但是毕竟还有希望,因为还有瑞恩。可是,在《决战斯大林格勒》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所有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更甚至是他们中很多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我想在战争中战死应该是正常死亡,包括诸如被坦克碾死、被炮弹炸飞、甚至被流弹袭击……可是影片中的这些士兵更多地是在部队被包围后,或者是因为绝望而自杀、或者是因为冻饿而倒毙、或者是被误伤而死。在严酷环境下,求生的本能使士兵变成了逃兵、战士变成了懦夫,但是一切的挣扎仍旧是徒劳,当隆隆的战车滚过,无人能与死神对抗。战争是死神的兄弟,他们并肩行动。
    整个影片的色彩以白色和黑色为基调,白色的风雪、白色的风帽、还有被白色掩盖的灰色的尸体;黑色的士兵、黑色的难民、黑色的坦克、大炮。茫茫雪路上,到处都是是士兵和老百姓的尸身。士兵们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再也爬不起来;被赶出村庄的难民们则一无所有,在路边的雪坑里坐以待毙;年轻的士兵违心射杀俄方的平民少年,就因为如果他不开枪,那么站在对面等待枪子的将是年轻的士兵自己。当战争降临,无论是士兵还是难民,他们的命运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死亡。
    当德国伤兵们试图登上最后一架飞离斯大林格勒的飞机时,军官们却已捷足先登,士兵们被腾空而起的飞机抛弃在无边的绝望之中;当几个士兵最终因不堪忍受折磨而杀死了残忍的上校后,上校地下室里丰盛的食品和其他储备物资(包括一个被绑在铁床上的斯拉夫女人),都没能带给士兵们任何希望,战败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只有死亡才是最终的归路。
    影片屏幕最后打出了这样几个数据,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共有100万的苏联人、德国人、罗马里亚人......死亡。德国部队中有26万人被包围,有9万1千人被俘,若干年后返回家乡的只有6000人。
    也许死亡并不恐怖,死亡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既然他们曾被苦难所吞噬、啃咬,那么就让我们期待死亡能安慰每个死去的人。无论是苏联人、德国人还是罗马里亚人,无论是士兵还是百姓,在死亡面前,他们都将不再敌对,大家手拉手都是姐妹兄弟。当夜幕降临、当战争的号角远去,他们都将获得宁静,彼岸的光辉引领他们渡过生命之河,走向人类永恒的家园。

 6 ) 音乐太TM牛逼了

不少经典的台词、

最后一幕很悲催:“冬天唯一的好处就是,一切都没有感觉。”

永远也走不出的西伯利亚,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

 7 ) 斯大林格勒太大,家太远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目前我看过德国反战片中相当好的一个,和日本反战片《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这个系列一样,都有一个带些理想主义色彩的正直的主角,但因为这种正直而在一个异化的军国主义环境中饱受欺凌,他们的理想最终陨灭,只剩下“回家”,而作为侵略者的他们,又走的太远,“家”成了一个永远触不可及的意向与希望。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男主比知识分子出身的《人间的条件》男主更少一些忧郁性,但他看得更清醒一些,就是他知道“家”是回不去的,所以他在最后一次求生上飞机的门前犹豫了,他最终还是选择和费茨、穆勒两个战友在一起。

最先看清“家”是永远回不去的这一点的是求死不能的奥托,他发现他从战场上回到家中后,忍受不了自己已经不是过去的自己,家庭生活和他的战场生活差距太遥远,他的一部分灵魂已经死在了战场上。这也是为什么他最终选择自尽,他没有“家”这个念想,他无所畏惧,他只想完成军人的责任死在战场上。然而荒诞的是,因为整个集团军都被困住了,他最后也找不到战场,他无论怎么挣扎,他的死都是毫无价值,受够了的他选择开枪自己杀掉了自己。

另一个回不去家的是年纪最大的老兵,他是因为妻子带着孩子嫁给了一个法国俘虏而被迫失去了“家”。他本来是个朴实的乡下人,终极的目标就是得到一枚铁十字勋章,尤其是在失去了“家”之后,他更加珍惜自己的战友,更加追求作为军人的荣誉,这是唯一能支撑他的最后一点追求。他是饥肠辘辘的战友中唯一一个在发现军需后,把铁十字勋章别在胸前的人,也是一直忠实地背着重伤长官的人。然而他的荒诞是,在他一身伤病又冻又饿还渴望再次去前线继续战斗时,集团军最高长官带领着所有活得好好的、穿戴整齐的军官们在他面前举起双手去投降了。他们甚至懒得给这个战士一点解释,就扔掉了他从未放下过的枪。

 8 ) 德国人眼中的二战

  这部电影是我所看过的战争电影中对战争反思得最彻底的一部。一部德国视角的二战题材电影。德国是二战的始作俑者,一直充当着侵略者的角色,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则是失败者的角色。所以在他们的电影里,没有对英勇奋战精神的歌颂,没有对英雄主义的鼓吹,没有对优秀将领的膜拜,甚至没有希望。对于俄国人来说,这场战役是“保卫战”,只是保护家园与同胞这一点,就足以令他们找到冲锋厮杀的价值;可是对于这些普通的德国士兵呢?除了听命于军令外还有什么?远离家园,向不相干的人举枪,忍受伤痛、严寒与饥饿,为的只是独裁者的野心与所谓的军人荣耀。
  主人公一行一直对十字勋章充满了向往,但到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却希望空中投下来的救援特资里更多的是食物而不是该死的十字勋章,对战争的厌恶与反思在这里达到了高潮。以前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得知希特勒因为有信心迅速攻陷斯大林格勒,根本没有给士兵们配发冬装,导致冻死者无数,当时我只是觉得他们罪有应得,侵略者与刽子手的报应。可是现在却明白,战争之所以被称为人类之殇,就是因为除了一些野心家与投机者外,大多数平民与士兵都挣扎在痛苦与绝望的边缘上,看着德国伤兵们追逐着最后一架从斯大林格勒起飞回国的飞机,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没有明星,没有特技,没有华丽的剪辑,却让人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令人窒息的残酷杀戮。我毫无个人感情立场地看着双方士兵的厮杀,记住的却只有不忍直视的断肢与惨绝人寰的哀嚎,还有在饥寒与恐惧中找不到方向的平民。这的确是我所看过的一部最为绝望,最为名副其实的反战电影。以前看过的多数战争片,无论是亚洲的还是欧美的,看过之后总有种想抓起枪杆奔赴战场痛宰敌人的冲动,或是着迷于硝烟中那铁与血的奋战。而这部片子却真真正正令我恐惧战争厌恶战争,正是因为它没有英雄,没有快感,没有希望。主人公一行最终全都死去——不是死在战斗中,而是冻死、饿死甚至自杀而死。他们曾为生存而射杀无辜的俄国难民,曾为生存而做不光彩的逃兵,曾为生存杀死长官;为了生存他们不惜变成魔鬼、叛徒,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因为战争还未结束,它就像个狰狞的恶魔,无情地吞噬着投入它怀抱的人们——无论是哪一方的人,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挑起战争的独裁者不会看到这些,而后的漫长日子里,青壮年人死去太多了,希特勒却又征召17与70岁的德国人入伍,主人公们是不是该庆幸,自己至少可以在还端得稳枪杆子的年龄死去?
  影片的最后,两位主人公在望不到边际的冰天雪地中死去,临死还向往着沙漠——那里很热,可至少不像这里这么冷。大雪渐渐埋没他们尸体,就像时光埋没那段历史那样。可我们又怎可以忘记战争的伤痛。该死的战争。

http://hi.baidu.com/rei1900/blog/item/59113f123cd153dbf5039e65.html

 短评

德国人的视角看斯大林格勒战役——谁不想与妻儿团聚,谁又想杀人,谁愿去恼人的沙漠,谁愿忍受麻木了一切感觉的西伯利亚的寒冷,谁想做一颗棋子?愿我们永远不会为国家意志牺牲自己的小幸福。

4分钟前
  • Soda兰
  • 推荐

中尉是个典型人物,天真,理想,干净,爱护自己的士兵,渴望用勇气来赢得他们的尊敬,但是斯大林格勒的残酷真相终究摧毁了他的一切,从精神到肉体。恪守职责只知奋力战斗的上尉伤重而死。早已心灰意冷的老兵奥托将自己一枪爆头。弗里茨抱着中尉一起冻死在荒原。冰冷寂寥的雪覆盖了一切曾经炙热的生命。

6分钟前
  • Favillae
  • 力荐

仅就电影来说,德国拍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比俄罗斯的同名影片要好太多了。中国和二战有关的电影,捆起来也达不到日本《人间的条件》那种高度吧。这上哪儿说理去?

9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战争与群体而言就是沙盘上的小旗,与个人来说就是精神的歇斯底里。

11分钟前
  • 心知_道
  • 推荐

四部同题材中最好的一部。人性的诉求,下坡型反常叙事结构,女性符号被刻意扭曲,以及直面战争中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值得反复看。

13分钟前
  • 猫苦艾。
  • 力荐

足球、战争,沉浸在男人的世界里,越发觉得这是一群不可理喻的动物...

18分钟前
  • 花间鹿
  • 推荐

终于找到资源马上看完了。就是真实,93年拍的片子非要去拿现在的审美去解读,就不要对这部片子有更多的诋毁了吧…这部片子带给我的感觉就是真实、反战。要特技、要人物如何展现的那些人。。。要的太多了…超五星!

22分钟前
  • yvette
  • 力荐

为了满足少数人的欲望导致一大批一大批的人前赴后继地冻死饿死冤死被枪炮轰死……PS被打完艰苦的坦克战后,冰天雪地里的几个士兵分享一支雪茄的画面戳中。

27分钟前
  • 猫龟🐌
  • 推荐

战场环境还原得不错,但是演员的在战场上行动显得非常业余。导演为反战而不遗余力地将几个主角置于绝望的境地渲染悲壮气氛反而使得影片有些失真

29分钟前
  • Zacchaeus
  • 还行

冬天的好处就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一切都冻僵了,连哭也不能

32分钟前
  • Nicolas
  • 力荐

对于战争中人性的真实还原,德版强于俄版不少,德国人爱认真,俄罗斯人爱浪漫

35分钟前
  • 德尔苏
  • 推荐

比较少见的角度,一般二战片是从反抗国角度来拍的,而这个电影是从德国。很真实,很棒。德国人在承认历史错误上,比日本人要好的多。同时也应了一句话,历史上最愚蠢的事就是希特勒攻打苏联。。。

36分钟前
  • HollowCat No13
  • 推荐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超过100万人死亡。大多是冻死或饿死。包括俄罗斯人、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德国人。第六兵团有26万人被困,91000被俘。只有6000人在数年后得以重返家园。”

40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战争场面比较粗陋,剪辑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深入。

41分钟前
  • 还行

9分,城内城外谁能熬过寒冷的冬天,谁就可以赢得胜利,赢得世界。

46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力荐

从侵略者的角度拍一场战争的失败,选题敏感必然导致反思力度过火。从非洲战场撤回的小股部队被调往斯大林格勒,踏上战场直接就是巷战争夺。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没持续一半时间,已经转变为如何逃出斯大林格勒。情节安排上过于巧合,巷战遇到的小男孩在后段再见到时要执行枪决(小男孩具体帮了什么语焉不详),下水道遇到的苏联女兵在最后进入地下仓库时又发现被绑在床上。几个主角士兵的性格形象不太分明,缺少一眼可见的区分特色。战斗场面还行,也只局限于排级单位的小规模,没有大场面的宏观战场。摄影做得很好,尤其是后半程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的绝望感。

51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德国人视角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战情绪贯穿全片。苏德双方一百万亡者中大多是冻饿致死。巷战坦克战场面残酷,双方休战捡尸体,挤最后一架飞机,木匠男孩混血女人,开篇温暖惬意的海滨,落幕冷到彻骨的雪原,悲怆之作。

55分钟前
  • 顾小山
  • 还行

啥都没拍明白,充分表现出了战场上的混乱。大部分人都是饿死冻死病死的,对吧。难得的是德国的角度。

59分钟前
  • 细胞核桃仁波切
  • 还行

观看途中打了好几个透心凉的哆嗦。恍惚间,我觉得人类好像从未进步,或者一直在倒退,走三步退两步,这是为什么。斯大林格勒看不到边际的雪地很冷,人们唯一能做的选择就是自我了结。而现在,举目之下是万家灯火、欣欣向荣,我们却甘愿把良心浸泡在愚昧、压迫和分割里去了。再要细讲,文字恐也是无力的。但愿人人保持清醒、坚定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及最重要的一颗火热的爱心,向前走,向光亮处去。

1小时前
  • 迷蟲朋克
  • 力荐

德国人角度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更关注个体命运,生命之渺小,战争之操蛋。

1小时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