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娣

爱情片其它2016

主演:莎莉·霍金斯,伊桑·霍克,卡瑞·玛切特,加布里埃尔·罗斯,扎卡里·贝内特,比利·麦克莱伦,劳伦斯·巴里,格雷戈·马龙,玛丝·伯纳德,大卫·菲恩,凯特·罗斯

导演:艾斯林·沃什

 剧照

莫娣 剧照 NO.1莫娣 剧照 NO.2莫娣 剧照 NO.3莫娣 剧照 NO.4莫娣 剧照 NO.5莫娣 剧照 NO.6莫娣 剧照 NO.13莫娣 剧照 NO.14莫娣 剧照 NO.15莫娣 剧照 NO.16莫娣 剧照 NO.17莫娣 剧照 NO.18莫娣 剧照 NO.19莫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20:22

详细剧情

  真人真事改编,描述在加拿大美丽的大西洋省份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一位患有关节炎的民间艺术家莫娣·刘易斯(Maud Lewis),对艺术不懈的追求,与她的丈夫相识,并以艺术、贩卖作品为生的励志生活。

 长篇影评

 1 ) 30岁给我一个老婆

以下内容与电影无关。

微博作者:邓艾艾艾

社会经常劝女人结婚的一大理由是,“也好有个人照顾”,最后成功让女人当上了保姆——原来这话的意思是“也好有个人去照顾”。
又有网友说,“婚姻里大多是女人照顾男人,离开了另一半无法生活的也是男人。”“肿瘤群待过就知道,女的生了病(特别是乳腺宫颈)离婚率有多高……”“比保姆还不如好么,保姆不用陪男主人睡觉,更不给男主人生儿子,男主人要是打伤了保姆,那是故意伤害罪,不是家暴不能调解,男主人要是虐杀了保姆,那是故意杀人罪,不是虐待罪不会只判七年。”
这或许不适用于所有的婚姻,愿意付出的“好男人”自是存在的,我也见过,就像见过抽奖有人中奖。但在更平均的关系里,女性的无偿付出与照顾是更常见与显见的。
何况女性的平均寿命也略长于男性,在照料者完病榻后,还要自己走完最后的孤老。
你会听到丈夫因为各种现实理由抛弃妻子的故事,毁了容貌,得了重病,不能生育,无法自理,无非邻里街坊一声没效力的叹息。而反过来则是“张村好媳妇”“李镇好儿媳”对女子如何不放弃丈夫的歌颂与感动,依照本国传统,一旦开始歌颂谁辛劳付出,感动谁无私奉献,那便是要吃谁的肉,饮谁的血,还不让她们吭声了。
并非女性在本性上多高尚,她们被这勋章给绑住,为这牌坊所压住,离开的代价太大罢了。
其实婚姻本不必这样功利,整日算计谁贡献大,谁付出多,谁依靠谁,谁拖累谁,跟合伙做生意一样,计较到这种程度,不如一个人自负人生圆缺亏盈。
但如果男人长期化、规模化、结构化地无偿要求女人的照顾、服侍乃至奉献,我以为这事儿就很值得计算一番。让总是被盘剥的人不要计较,让权利的丧失者不要功利,这是固收利益者的玲珑伪善。
(旧文)

 2 ) 关于《莫娣》,你绝不知道的事

1.本部电影筹划了13年。

2.在导演艾斯林-沃尔什的心目中,女主角的第一人选就是莎莉·霍金斯。她说:"莎莉在演一个角色时,她可以完全改变原来的自己,她成为了这个角色本身。这真得是让人难以置信!”

导演艾斯林-沃尔什与莎莉·霍金斯

3.莫娣生前居住过的房子(已完全修复)目前在哈利法克斯的新斯科舍省艺术馆永久展出。这得归功于一群热心的当地人,他们在25年的时间里一直努力地保护这座房子,这才使得这所房子免于被损坏。

莫娣的房子

4.片中所出现莫娣居住的房子其实是片方搭建的(复制了原貌)。

5.为了在身体和精神上走出莫娣·刘易斯这个角色,莎莉·霍金斯不得不在晚上做些伸展运动和瑜伽。

6.在预演期间,莎莉·霍金斯每天要画三到四个小时的画,并有一个舞蹈老师(对身体动作有一定的研究)帮助她来研究青少年关节炎(因为剧中的女主就患有先天性关节炎)。她还不得不在没有伊桑·霍克的情况下练习她的场景,伊桑·霍克在开拍前一周才来到了拍摄现场,因为时间刚好和他参演的电影《豪勇七蛟龙》(2016)相冲突了。

7.伊森·霍克表示,与萨莉·霍金斯搭档出演是一种荣幸;“在我的人生中,我有过几次这样的感觉,因为你将是第一个人看到这样表演的人。我在电影《训练日》(2001年)中对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也有过这种感觉。在房间里是一种荣幸,因为你是第一个看到表演的人。我在电影《训练日》(2001年)中对丹泽尔·华盛顿也有过这种感觉。如果你热爱表演,热爱你所做的事情,那真得是太棒了,而我对莎莉也有这种感觉,她很有趣,也很聪明。”

8.有一本书名为《莫娣·刘易斯的光辉人生》的书是专门写讲莫娣的。还有一部舞台剧名为《快乐的心:莫娣·刘易丝的故事》也是专门讲述莫娣的故事的。

《莫娣·刘易斯的光辉人生》

9.伊森·霍克没有读本片剧本就直接接受了埃弗里特·刘易斯的角色。

10.本片拍摄时间的组成情况:2015年秋天的六周时间以及2016年冬季的1月21、22日。

11.伊森·霍克根据他曾认识的一个捕龙虾的渔民来表演片中打呼噜的戏份。

12.制片方决定在片中不会强调莫娣的身体情况,因为这并不能代表一个完全的、真实的她。

13.在2016年温哥华国际电影节(Maudie)上,《莫娣》是该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该片获得了超级频道人民选择奖(Super Channel People’s Choice Award),该将属于此电影节剧情片类的最高等级的观众奖。

14.最初是叫肖恩·宾(出演过美剧《权利与游戏》)去出演莫娣的老公,但是最后还是选了伊森·霍克。

肖恩

15.本片是第一部关于艺术家莫娣的传记电影。然而,在这之前,还有一部电影是在筹划中,本来是叫瑞秋·麦克亚当斯去出演莫娣,但最后还是没成。

瑞秋

16.本片的投资方是来自爱尔兰的电影公司平行电影公司(Parallel Films),但是本片拍摄的取景都是在加拿大的。

17.在电影前段中,埃弗雷特(伊桑霍克主演的角色)告诉他的朋友,他雇佣莫迪是为了保护他的家免受窃贼的偷窃。但在现实生活中,莫娣去世9年后,也就是在1979年的某天,一名窃贼入室抢劫埃弗雷特未遂后,竟杀死了这位老人,真令人心痛。

18.本片标志着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自《达格纳姆制造》(Made in Dagenham)(2010)以来首次在剧情片中担任主角,同时也是她首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后拍摄的第一部剧场类电影(就是会在电影院内上映的意思),也刚好是她职业生涯中第七次在电影中担任主角(包括电视电影和短片《电话》(2013))。

19.影片的结尾片段是真实的莫娣和埃弗雷特·刘易斯的黑白档案短片。

20.演员萨莉·霍金斯和导演艾琳·沃尔什曾合作过英剧《指匠情挑》(2005年)。

指匠情挑

2023.3.14

 3 ) Madu一点也不丑不奇怪,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伟大女性啊

第一个画面是一位女性手抖着蘸着颜料、眼神慎重又期待地往墙上画画。
看鱼叔推荐的文章时,我就在心里标记这部电影为必看。
真实投入的表演让人很容易被带入故事,看到Madu老公的扮演者Everett是伊桑霍克,就是一个品质保证了吧。
一位脾气暴躁独居的普通鱼贩、一位有先天残疾被弟弟花钱送到老姑妈家养着的Madu,因为找女仆两人联系在了一起。
感情线从起初的随时要哄人走、到回家有人煲好汤、打扫房间、早上做好早饭,
Everett会为了Madu让她专心画画开始打扫房子,
也会因为Madu坚定地说没画完的那幅画不卖而把刚收的5美元还给买家、拿回那幅画,
在Madu说应该装个纱窗时反驳说没有必要装,但转眼就从外面搬着纱窗在外面装好了,
Madu离家出走几天后主动去接她,第一次直白的告白“我有你、我的眼里只能看到你、你是我的老婆”
开车送她到曾以为已不在人世而实际还活着的女儿家门口;
Madu病情加重后对他说你应该多养几条狗,你那么喜欢狗,Everett说“我有你就够了”。

被这些不张扬、朴实但温馨的细节感动了一次又一次。

Madu的独立有主见、坚持、完全体现的就是新时代女性的特质。

一次挨了Everett一巴掌后,气愤的Madu手蘸起颜料就往墙上画,画画是她表达自己的方式,也能让她沉浸其中。第一次在Everett的房子墙上画上了花、从这以后墙上的不同角落开始有了没画完喙的鸟儿、院子里最肥的那只公鸡、不同颜色的花儿,布满了整个小房子的墙上。窗户玻璃上、门玻璃上都布满了画。

远处看这一独栋小房子,远远就看到了窗户上的花和门玻璃上的花草,一推开门满墙的画,传达着生活气息。

Madu说
“我没有去过别的地方,
我的画都来源于我的想象,
我想要的也不多,只要我面前有一只笔刷,就够了。”
“我很喜欢窗户,所有的人生冷暖都框在里面了。”

知道自己的样子奇怪,被小孩嘲笑还帮他们解释手“他们不是有意的。
”即使生活关上了一扇窗、但她依旧热爱生活、依旧包容和友爱;
当Everett出于生理本能想跟她make love的时候,Madu坚定坚持地提出:“如果你想这么做的话,那咱们应该结婚”——独立和自爱;
擅自卖了妈妈留下的房子,且花钱将Madu放在姑妈家养的弟弟,当得知姐姐Madu因画画有名还上电视了后,第一次找到她的房子,想说服让他帮忙理财,遭拒后买了一幅画。这里的Madu是坚定而有原则的。
走很远的路也坚持去看姑妈,不希望在她走之前看不到最后一眼。
当从姑妈这得知她的孩子其实不畸形、也没死,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很难承受这个被最亲的家人隐瞒欺骗了那么久的事实,但应该心里也是高兴的。
当Everett替他找到,带她去“她家”时,她下车扶着车半躲着贪婪地偷偷瞧着已经长大了的女儿,当女儿进屋后扶着车有些不舍,但没有去打扰。

虽然她走路跛脚、她的脸也算不上好看,她算是看上去奇怪的人,但其实自始至终她一直保持着独立自强、包容自爱有爱,身上这些品质让她的形象也更加美丽和伟大了。

她在安静而有力量地经营着她自己的生活、人生,和Everett两人的生活。
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的伟大的女性啊。

 4 ) 电影莫娣、其生平及观感

电影《莫娣》(Maudie) 是讲述加拿大最着名的民间艺术家之一、Maud Lewis(1903年3月7日-1970年7月30日)的故事。莫娣来自于Nova Scotia省,天生有缺陷,患有少年类风湿关节炎,小时候是个快乐的孩子,颇得母亲的宠爱。她接受了母亲的音乐和艺术熏陶,通过卖手绘的水彩圣诞贺卡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莫娣先前的家境还不错,但父母于1935和1937年相继去世,按规矩她的兄弟继承了家园。在她兄弟的婚姻失败、房子被卖之后,她被送去和她的姨妈居住,几乎身无分文。
姨妈家还舒适、她也受欢迎,但莫娣却出现在贫穷的靠兜售鱼为生的单身汉埃弗雷特的家门口,响应他在当地商店发布的寻住家保姆的广告。不久之后他们结婚了,当时埃弗雷特44岁,莫娣约36或37岁。
他们的家是一个很小的棚屋式结构,只有三个窗户和一个阁楼,不到16平米,非常靠近道路,卡车司机可以摇下车窗,把香烟仍在他们家的门口。莫娣每天陪伴丈夫去向客户兜售鱼,同时用25美分出售她制作的圣诞卡。经过一番成功后,她在各种材料的表面和家中的各个地方绘画,并得到丈夫的鼓励。他们的生活一直很贫穷,家里只有油灯,木炉是烹饪和生活的唯一热源,他们的大部分钱来自于出售Maud的艺术作品。
莫娣的画色彩鲜艳,常常是花,牛,马,鸟,鹿或猫,她的许多画作都是户外场景。他们的房子是如此的明亮多彩,许多人在路上停下,欣赏窗户上的水仙花,风门上的蓝鸟,内门的蝴蝶和天鹅。后来,众多的游客和旅客都被她手绘的出售商品的标志所吸引。莫娣一直抽烟,1970年因肺炎去世。
片中还讲述了莫娣以前生有一个女孩,我没看到影片的开头,不知是何情节。孩子生下不久,家人认为莫娣没有能力抚养孩子,就乘Maud熟睡时,她的兄弟把孩子卖给一个生活还不错的人家,但他们骗莫娣说孩子先天有缺陷,死了埋了。后来姨妈告诉了她真相,丈夫也帮她找到了买孩子的人家。莫娣被丈夫带着偷偷去看了眼已长成大姑娘了女儿,却不能让女儿知道。
影片拍到莫娣去世很快就结束了。在实际生活中,莫娣离世后,埃弗雷特继续住在他的小房子里,没有明显的收入来源,但社区里许多人都相信他有财物藏在家里。1979年,在拒绝向强盗透露钱的位置时,他死于暴力。1984年,Nova Scotia省购买了莫娣和埃弗雷特的房屋,所有权转移到Nova Scotia艺术画廊,房子最终被转移Scotiabank Maud Lewis画廊。
该影片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不止于莫娣的才华和影片动人的乐曲,它也让我深深体会到看人一定要突破相貌的障碍,必许要通过一个人的言行和作品来认识一个真实的个人世界。莫娣长得并不好看,还有残疾,但她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莫娣对艺术的敏感和艺术风格也体现在她与动物的温柔对话、对丈夫权威的温和支持和顺应,她的言行和才华一步步地让颇具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对她渐生爱意和依赖。
一部电影,一个非凡的充满感知力的艺术人生。一生如此,虽不富裕,却很丰富快乐,有价值,值得。

 5 )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看完影片,想来谈谈莫娣和丈夫埃弗里特之间的爱情。

莫娣和丈夫似两极,莫娣温柔待人,说话细声细语,心思细腻,从她的画里便能看出来;埃弗里特完全大老粗一个,易怒,大男子主义,不懂浪漫,显然如他的同事调侃:除了莫娣,哪有人可以忍受他。就这么两个人,从一开始的主仆关系,从埃弗里特只把她视为家里的第四地位:自己、狗狗、鸡、莫娣,慢慢发展为自己的爱人。其实刚开始我是想不通的,难不成一起生活久了还能自然而然产生爱情,并且结婚吗?显然不是。 我想,一开始埃弗里特确实是把莫娣当成清洁工看待的,并认为自己收留这位无家可归的坡脚女人已是相当好心,尽管她没有狗狗和鸡在他心里的地位重要。后来埃弗里特一次鲁莽的床上之举,让他认清了这是位有自尊、不愿被欺负的女人,善良并不妥协,这下子莫娣在他心里的形象便有了变化了。后来到莫娣对埃弗里特主动时,埃弗里特虽然拒绝了,碍于内心的不确定,以至于两人彼此结婚时,我仍然觉得两人的感情也只是喜欢罢了。正如莫娣对埃弗里特说:“我喜欢你,你需要我。”,因此而结婚。但是到后来口嫌体正直的埃弗里特给莫娣安装纱窗,用小车子推着莫娣去卖画,觉得自己配不上莫娣而泄气大吵一架,再到放下大男子姿态劝莫娣回家,带莫娣去见自己的孩子,那就是爱了。从需要彼此式的结婚,到真正的爱彼此,从影片中埃弗里特望向莫娣的眼神其实也可以看出来。

因为,爱是藏不住的,闭上嘴巴,眼睛也会说出来。

把莫娣视为清洁工的埃弗里特,眼神里总是不耐烦;当知道莫娣画画的天分可以带来钱财时,埃弗里特更多把她视为合作伙伴,最多是一个喜欢的朋友,因为莫娣从来没有向他讨过要卖画的钱;但是后来,那就真的是爱啦。

影片让我突然落泪的地方是在医生检查莫娣身体后夫妻俩的一段对话。突然落泪想来也有趣,以前看电影的时候我往往是被配乐和编剧强行设计的煽情片段共同创造的内容而落泪,总是有目的性的落泪,知道会很煽情,自己泪点低,这种情节对我这种人太讨好了,但是这次我确实不经意间眼泪便滑落脸颊。片段无十分渲染的背景音乐,只有两人的眼神和对话,莫娣似乎知道自己的生命快到尽头,便同埃弗里特说,“你应该再养几只狗”、“你喜欢狗。”,而丈夫眼神温柔得已经溢出屏幕了,他说:“我有你了啊。”,如果说莫娣的第一句“你应该再养几只狗”我未能体会到,后来的再次强调,意会之后,潸然泪下。

电影《莫娣》截图

莎莉塑造的莫娣形象可谓是相当成功了,饱满而不夸张。在影片中我了解到的莫娣是位美丽可爱的女人。她善良,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原谅误会她的人,甚至同小动物亲切的打招呼;她温柔,说话细声细语,喜欢交朋友;她坚强,尽管天生患病,行走缓慢,却想要自力更生;她热爱生命,没去过什么地方,心里却记忆着自己热爱的场景,绘成自己独特的画,正向她所说:“画画这种东西学不了的,你想画就去画。”;她懂得爱人,极力保护丈夫的自尊心,包容真实的他,所以她在自己的人生里过得很幸福,她值得被爱。

正是莫娣,埃弗里特得到了改变,从强硬的咄咄逼人学会了温柔,学会好好生活不仅是或者,也学会了爱;也正是埃弗里特,莫娣得到了陪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被阻止,得到支持。“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这句话既是形容莫娣,亦是形容埃弗里特,形容他们的爱情。

 6 ) 浮世三千,皆为所幸

电影开头的基调就很平缓,直到15′,慢慢习惯了它的节奏,一首插曲,当真令人心旷神怡,剧情也慢慢的吸引我……

18′再来一个插曲,更加的诗意好听

一副上等的油画

这一帧,画面太有质感了!是油画中我最喜欢的一种风格:色泽虽不甚艳丽丰富,但饱和度极高、构图没有太强的设计感却极端和谐舒适,从整体效果来讲,没有表现出太多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却可以触到人最细腻情感。

我觉得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充当一个“叙述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表达者”。

虽然听起来差不多,但细想区别却很大:“叙述者”是符合海明威的冰山原理的,显露的部分仅仅七分之一,至于怎么叙述,方式有很多,从美学来讲,有王家卫,有侯孝贤,从摄影来讲,有李安,有哈内克,从风格来讲,有希区柯克,有托纳托雷……这些导演每一个人都可以自成一家,因为足够的有特色,特色足够的鲜明,若说他们的共同点我想就只有克制的镜头和压抑的情感。也正是这两点,让他们的作品足够的高级,幸运的避开了烂俗。

谈及此处,不得的不说《药神》,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电影在国内竟有如此高的评价,我觉得这部作品典型的充当了一个“表达者”的身份,主观的情绪代入感过于强烈,甚至某种角度来讲和《人在囧途》差不多,只不过主题比后者严肃。还有《战狼》的结尾、《地球》的部分片段,似乎很多国产电影都有类似煽情、类似替主观情绪找存在感的倾向……国外的最近看的《罗马》,奥斯卡提名,但是我的观影感受特别的不好,导演的存在感和操纵感突出,这都导致一种很强的“表达感”,而不是“叙述感”。反观李安,就恰恰相反。

每一帧都是上品
色彩和画面非常舒服
浮生一切,皆是化相
这可能就是莫娣眼中的世界
幸福的样子大抵如此

智慧就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聪明就是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幸福就是你喜欢的人恰好能给你最想要的东西

如此说来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由喜欢的讨厌的想要的不想要的构成,至于幸福与否,取决于你如何选择。

莫娣画的画可真好看呀!
电影的还原度很高、导演很温暖
笑眯眯
合不拢嘴
从容安详,岁月静好

电影看完了,还在回想莫娣姨妈对她说:

“我们家里只有你一个人是幸福的”

为什么呢

明明一开头她就没有安身之处,外表滑稽,孤苦无依,然后寄人篱下,挨打挨骂,明明她那么可怜,可是最后却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幸福的模样,我想这才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我想她之所以幸福

原因是:从未觉得自己不幸

即便生活给了她那么多耳光,即便所有遭遇都没有意义,她依然缓缓前行。

 7 ) 我找来了莫娣·刘易斯的作品

看完电影《莫娣》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随即就去查了莫娣·刘易斯本人的生平:

Maud Lewis于1903年出生于新斯科舍省雅茅斯县的俄亥俄州, 并于1970年Marshaltown Nova Scotia去世。 她仍然是加拿大最著名和最受人喜爱的民间艺术家之一。 Maud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并且给她留下了残缺的手臂和变形的手。 她的父母在她仍然依赖并需要他们的时候去世了,当时她搬到迪格比和阿姨住在一起。 尽管她早年遭遇不幸,但Maud保留了一个强烈的性格,并渴望生活和热爱生活。 在十八岁时,Maud与Everett Lewis结婚。 他们十分贫穷,住在一个约10到12英尺的小屋里。 他们结婚后不久,Maud陪着Everett每天都在兜售鱼儿,带来她画的圣诞贺卡。 她会以每张25美分的价格出售这些卡。 在使用这些卡片取得一些成功之后,Maud开始在各种其他表面上绘画, 例如木板,饼干片等,最终在他们的小房子里或多或少的每个可用表面上。 Everett鼓励Maud画画,并给她买了第一套油。 Maud的大部分画作都很小, 她的技术包括首先绘制轮廓,然后直接从管中涂抹油漆,而且她从不混色。 1945年至1950年间,人们开始在Maud的家中停下来,以两三美元的价格购买她的画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画作开始从7美元升至10美元不等。

莫娣·刘易斯

在我看来,莫娣·刘易斯拥有天生的表达欲望,整个小屋子的零零角角被她当成画布,

这股欲望被单纯的心灵引导成对美好的向往与映射;

约10到12英尺的小屋

满屋子的绘画

满墙的绘画

约10到12英尺的小屋

约10到12英尺的小屋

莫娣·刘易斯居住在加拿大美丽的新斯科舍省,

莫娣·刘易斯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描绘她的家乡美景:

《莫娣》电影剧照

《莫娣》电影剧照

《莫娣》电影剧照

童真的笔触,未经调和直接涂抹的颜料,笨拙地构成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照片源自莫娣·刘易斯的纪录片

以下是我能找到的莫娣·刘易斯的所有作品,我没有放上全部,因为莫娣·刘易斯的画作都是为了生存而产出的卡片式工艺品,量非常大,在这其中不免形成了一些同质化和套路化的作品,例如下面几张:

同质化:

套路化:

但是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画作,并透过画作去感受到莫娣·刘易斯那 个纯粹的内心世界,

所以为了防止各位观看同质化作品产生厌倦,我把收集到400多幅中的220幅画作全部顺序打散列上:

以上

 8 ) 如果你想画,画就是了。

已经很久没画观影手帐了,

无奈看电影的时间越来越少,

遇到喜欢的电影也是不容易。

像《莫娣》这样的电影,

对我来说就是且看且珍惜。

命运或许不公,

但还好有热爱的事。

有时会想如果我早早放弃画画这件事,

现在会是什么样?

还会不会时常觉得自在快乐。

莫娣在做那个境遇下她或许仅能做的事,

她没有那么远大的抱负,

只是慢慢地用热爱把喜欢的事进行下去,

画到最后一刻,

仅此而已。

而回头再看那些所谓的“成绩”,

也只是坚持画画的路上的小礼物罢了,

真正珍贵的是享受这件事的本身。

当被问到灵感从哪里来时,

她说:

我喜欢窗户,

浮生一切都已被框成一幅画。

窗外风景多变幻,

飞翔的鸟,

驶来的船,

飘过的云,

远处的山...

它们就在那里。

所以不要问灵感从哪里来,

画就是了。

 短评

算上<北斋之女>,近期的两部女画家传记片都很动人。葛饰应为在画技的钻研精进上有相当清醒的自觉,而莫娣不同,她的一切出于直觉和本能,不止没有对画家身份的执着,也并不觉得艺术是一生志业,更不懂什么方法论,她只是在天生热爱的驱动下,不画不行。所以我反对身残志坚的说法。两位主角演技太戳人!

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我们像两只 落单的袜子…”“我是被拉长、变形了的那只,上头好多洞,灰土土硬邦邦。”“我像单调的白色棉袜子…”“不,你是宝蓝色的,明黄色,像金丝雀那样…”

10分钟前
  • 慈斯基
  • 力荐

看到苏演了maud恍如隔世

15分钟前
  • verapoo
  • 力荐

@renoir 很喜欢的一点是女主的病症在剧作中被弱化,因而丝毫没有乞怜的企图,只是非常温柔地记录下这段被边缘化的平凡人相偕相爱的生活。男女主都演得非常棒。伊桑霍克这个角色实在太苏了,傲娇暴躁的冰块脸宠妻狂魔(结尾原型老爷爷明明看起来很萌很可爱!

16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The whole life already framed,right there.浮生三千既夙定,画意万载皆是情。

2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关节炎禁锢了脚步,小推车却带我周游世界;视网膜限制了视野,小卡片却替我飞去梦园。若不是你张贴了广告,我便不会敲开那扇门;若不是我闯入这小屋,你怎知生活如斯温柔。只说反话的你叫人多欢喜,于是我画下黑色的猫、白色的雪、红色的树叶,画下更迭的四季和更迭不掉的回忆。而每个回忆里,都有你。

2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前面一直想哭到后来真的控制不住掉泪。Sally Hawkins作为女主的演技好的自不必说,但Hawke毫不逊色,甚至在我看来他的表演更精准更打动我,并且这个角色实在是够可爱,一个暴躁的大老粗逐步变成嘴硬心软的温柔体贴丈夫。结婚当晚抱着妻子说我明天还是爱说反话,说着我们就像一双落单的袜子,觉得好浪漫

27分钟前
  • RealityBites
  • 力荐

“我不喜欢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 “这世上的大部分人也不喜欢你......但,我喜欢你。”

29分钟前
  • 禾希食反
  • 推荐

四星半。加拿大版余秀华,一个完全不作、低姿态、易满足的文艺女。疾病、艺术与爱情,三大主题都讲了。戏份上偏重的是爱情,但是感觉女主最需要的还是艺术,只要让她画就够了,艺术本身就足够让她快乐。女主演技棒,看到伊桑成了个老糙汉有一丝忧伤。

30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影片没有将Maud的疾病及艺术生涯作为重心,而是将多数时间花在刻画她与丈夫的关系上,但由于这种取舍并没有被把握好,导致叙事在微观层面上令人困惑,包括疾病的影响与艺术创作这些可以增强主角塑造与境遇刻画的非主要因素都没获得应有的回报,即便表演再优秀,这种缺失也使得叙事难以真正进入角色内心

31分钟前
  • JoshuaLi
  • 还行

偷偷望一眼女儿,不敢靠近,泪流满面。我喜欢她看那些花花草草自顾自的笑,浮生万物皆画笔,万般可爱。8.7

3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不知道坐在我旁边啜泣的老奶奶老爷爷想到了什么动人故事,想必这些长者伴随着两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的灵魂之歌内心流过的,是一个个时光荏苒,乐观于世,真爱永存的瞬间。活过一世,纵使再坎坷再贫穷,做了自己所爱的事,爱,与被爱,足矣。(当然是在NovaScotia)

37分钟前
  • Iroquois
  • 力荐

所谓最美好的生活也不过是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拥有一间小小的房子,房子里画满了五彩斑斓的小精灵;有一个自己爱也爱自己的伴侣,虽然嘴上难免吵吵闹闹,但终究谁也离不开谁;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买得起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事没事去海边吹吹风,就这样一起走过一个又一个日出日落,花落花开,雪融雪来

40分钟前
  • 长安目威
  • 力荐

其貌不扬、身体畸残的女主用画笔一点点把脾气暴烈、直男癌末期的糙汉改造成了深情的丈夫。超级玛丽苏的故事,看到结尾发现是真人真事直接哭晕在厕所。女演员气质太独特了,难怪会被陀螺相中出演“水形物语”啊~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你来过我的世界,让冰雪融化,让我的屋子开满了花。

46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原来是一部浪漫的爱情片,身为社会边缘人的一男一女相伴走过人生的30年,互相学会如何包容,如何去爱。电影很细腻,并没有强烈的导演风格,只是给人娓娓道来的感觉,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塑造人物身上。不仅塑造了莫娣的角色,她丈夫埃弗雷特甚至比莫娣的角色更立体,莎莉·霍金斯的表演值一座奥斯卡。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莫娣这个角色是很像松子的,不是境遇,是那种内心里源源不绝的生的欲望,炽热浓烈到纯粹,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而干净的力量了。莎莉霍金斯将莫娣的内心戏演得非常之准确,她面对琐碎的小事如何反应,太厉害了。而伊桑霍克更是为一个看似扁平的角色注入了灵魂,慢火煲汤,快刀做料,非常高明。

50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全程哭成狗,哭得眼淚鼻涕一把。這是一個懂得人間美好,性格溫柔的人。活了這麽多年,我切切實實知道,錢不是重要的,智力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一顆溫柔的,純真的,包容的心。用人格去融化冷酷和自私,一點點的,非常自然的,讓周圍變得更美好,如那一幅幅美好的畫。

55分钟前
  • 小黄兔
  • 力荐

看到莫娣摸起画笔就能忘记这世界的不幸和操蛋,羡慕。

59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伊桑霍克演这么大老粗的角色,每天穿得跟刘能似的,居然还有种别样的性感!床上拥抱那两场戏我心跳跳了,好想给他做住家女佣哦(但是不能打我

6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