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攀登

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夏伯渝,胡歌,夏登平,柯庆峰

导演:叶俊策

 剧照

无尽攀登 剧照 NO.1无尽攀登 剧照 NO.2无尽攀登 剧照 NO.3无尽攀登 剧照 NO.4无尽攀登 剧照 NO.5无尽攀登 剧照 NO.6无尽攀登 剧照 NO.13无尽攀登 剧照 NO.14无尽攀登 剧照 NO.15无尽攀登 剧照 NO.16无尽攀登 剧照 NO.17无尽攀登 剧照 NO.18无尽攀登 剧照 NO.19无尽攀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5

详细剧情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都迎来无数梦想者的挑战,夏伯渝是第一位靠假肢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硬核大爷”!1975年夏伯渝加入中国登山队,在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导致自己因冻伤而双小腿被截肢,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登顶珠峰的梦想。在经历双腿截肢、癌症侵扰、病痛折磨的43年里,夏伯渝五次冲击珠穆朗玛峰,凭借自己的坚持不懈与热爱,最终于2018年5月14日被珠峰接纳,在69岁高龄成功登顶。这使他成为无腿登顶珠峰中国第一人,也是继姚明、刘翔、中国奥运代表团和李娜之后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的中国人。

 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在无尽攀登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勇气和爱的故事。

梦想是单薄的。挚爱的一句担忧就会瓦解,自己稍多理性就能放弃,天空多一级风就会落空…四十年来每日坚持的原因是什么?是肢体残缺的不甘,是不屈命运安排的挣扎,是对自然的向往还是对自由的热爱?「征服」大自然固然是人类精神和体力极限的象征,但“登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的落点力敌千钧。

梦想是矛盾的。义无反顾追逐梦想,这一路注定是自私的,如果有家人亲友陪伴会给人莫大的勇气和支撑。夏老师你好,这两天怎么样?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如果没有办法改变就只能支持,这是爱的妥协,也是爱最本质的为他。很多事情是不公平的,人要学会放手和接受。飞机为了安全有时不得不返航,虽然差九十米即将登顶但不能因为自己让更多年轻人付出生命代价。

梦想是爱和感恩。家人多年的理解照顾,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相见,牵挂。登顶时连线通话,问诊时彼此搀扶,登顶后一起旅行。毅然决然卖房。始终如一的坚持和热爱。挑战自己挑战极限,战胜病魔,挑战身体极限,为了更美的景色,遇见更美的人。登顶后依然攀登。

打动我:老婆同意卖掉北京的房支持他的梦想,好友以房抵押为他支付登山费用,儿子担心他的病情悄悄跟随上山。有亲友如此,足以平山填海。峰顶近在咫尺,他面对镜头流下泪来,愧悔自己对家庭的亏欠,感谢家人纵容他的一意孤行。他早已做好死于大山的准备,唯爱令他走到最后。

片后采访,老爷子谈起给儿子起名“登平”的寓意,他说是“攀登高山如履平地”,而他的妻子说,是“攀登之后平安归来”。

 2 ) 人,为什么要登山

登山的人真的是最纯粹的——当大多数人都选择简单,追求捷径的时候,有人故意去难走的路,甚至走没有意义的路;当大多数人选择沙发和啤酒的安逸的时候,有人却主动去忍受高反的疼痛和身体的疲惫。

但其实他们也是最幸福的人:只有近距离感受过身体的极限和死亡,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珍贵。

也许几千年后,当外星人来到地球寻找人类的遗迹,会发现在这个星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多渺小的足迹,他们一直往上爬,一次又一次地冲锋,像飞蛾扑火一般,直至死在山上。这种向上的渴望和超越自我的信念才是这一文明留下的真正遗产。

人为什么要登山?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迄今为止听到最好的回答是:

只要山峰还在那里,

当望向山顶的时候,

让人们感到恐惧、向往

和希望,

登山,

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3 ) 差一步,都不是登顶

1975 第一次攀登珠峰 失去双脚

1978 安装假肢

1996 罹患癌症后治愈

2008 准备二次攀登 卖掉房子

2014 结识柯总

2014--2016 三次攀登珠峰,最后一次只差94米登顶。

2018 获得柯总(抵押房子)和其他人资助,成功登顶珠峰

四十多年的追梦故事,逐帧逐帧在眼前闪过,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执着到近乎偏执的追梦者,像蜗牛一样朝着固定的目标向上爬,一步,两步,三步,直到八千八百四十八米。

妻子说,第四次爬珠峰之后,夏伯渝老先生被查出血栓,亲朋好友都说已经登顶了,别再去了,但是也拦不住他。他那样纯粹又执着地盯着自己的梦想,谁能拦得住呢?

我想,那时的夏老先生一定觉得,攀登珠峰,八千八百四十八米,差一米,差一步,都不是登顶。人生有时候需要这种勉强,因为抵达梦想的路上,有太多让你近乎绝望的时刻,让你理所应当地觉得可以放弃什么,理所应当地在安全区内停步,如果这次可以放弃,那么下一次也可以。如果没有这份勉强,过去漫长岁月里的某刻,夏老先生已经停步了。

的确,当你为了梦想全力以赴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妻子的护身符,儿子的默默陪伴,朋友的倾囊相助,还有这部影片的共同拍摄,都是因为被某种引力吸引住了吧。

“人活在世上不就是为了吃喝玩乐吗,有的人活了九十多,几十年在病床上,我觉得这不是幸福,也不叫长寿,我觉得我就是长寿。”这段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夏老先生对人生的看法。有的人试图留住逝去的时间,有的人只追求瞬间的永恒,但后者,也捉紧了生命的浓度。

(柯老师讲来豆瓣打个五星,我觉得还是四星好,留点余地,夏老师的故事还没结束呢。)

 4 ) 用43年登一座山

问夏伯渝为什么登山呢?他回答因为喜欢

但是全世界有那么多山,有不同海拔的山,为什么要用半辈子的时间去登珠峰呢。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和梦想,可能还有不甘,有执念。因为登珠峰,他失去了脚,因为登珠峰,他失败了好几次,因为登珠峰,他亏欠了家人,自己。也许只有登上珠峰,他才战胜了珠峰,战胜了自己,战胜了时间。不过不管为什么,当他登上的那一刻,这都不重要了。

人战胜大自然,战胜自己,坚持不懈,勇敢攀登,攀登世界,也攀登自己的内心。

 5 ) 听一个登山和电影爱好者来絮叨絮叨这部电影

无条件支持,无条件五星。 来,听一个同时作为登山爱好者和电影爱好者的我来絮叨絮叨这部电影。 我大概扫了眼豆瓣里关于这部电影大部分的影评,其实大家还是在情感上太陷入在故事里了,从而忽略了一些电影制作层面的事情。没错这部电影确实感人也着实励志,我并不是说陷入在这样的故事里有何不对,只是想告诉大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这么来看这部电影。 单论感情,我对这部片子的感情要高过90%的观众(保守估计哈),和夏老师一样,我也生活在北京,玩户外也七八年了,夏老师走的北京周边线路我也几乎都走过,雪山登过几座,我也有一个关于8000的梦,只不过不是珠峰而已,当然珠峰我分别在南北坡都看过、南北ebc都到过、尼泊尔也玩过一个月,甚至还和夏老师有几个共同认识的人,更巧的是我女儿的名字也是和山有关,以至于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在擦泪,一半时间在站着以示敬意,所以,我们不谈感情也罢。 废话说完,电影情节不复述了我又不是复读机想了解自己去看嘛,没钱我请客。

下面进入正题:

1,在正式进入登山部分前的背景介绍中,有个镜头拍的貌似是北坡的珠峰,也就是中国西藏看珠峰的视角,不是不行,但毕竟主角爬的是南坡的珠峰,从南面拍或许更合适,这个摄影是没有难度的,可以补拍;

2,既然提到了摄影,就说说摄影。这部电影摄影的专业度是差些意思的,从c1开始到登顶的登山镜头中,几次拍主角登山而大背景的珠峰竟然没拍全,多给三秒继续向上抬镜头,拍全了珠峰不是更好吗?拍摄中竟然在登山者的雪镜反光中出现了摄影师,登山过程的近镜头太多远镜头太少,多给几个远镜头既可以凸现攀登难度又可以使画面更宏大,何乐而不为呢?这方面还真得向国外的户外纪录片学一学,精益求精才能进步不是;

3,关于电影后期制作方面的几个瑕疵之处。

a,在采访而非登山部分的台词中有几处口语和口误,这部分重新拍或重新配音完全没难度,兼容真实性的同时并非一定要牺牲艺术性;

b,关于ebc到顶几个营地的数据,完全可以加上含氧量、温度、时间等等,难道非要让观众好奇怎么就低温了怎么就要吸氧了到底几个营地之间用了多久;

c,既然给了珠峰上那几个最出名的尸体镜头,为啥不多说两句解释解释呢?要不就别给镜头嘛,我相信一定有人不知道那是尸体的;

d,同样类似的问题,既然故事里有讨论关于是否建c5的,最后c5还停了一夜,怎么就不说说明白为啥在c5停留了,是天气原因还是c3-c4耗时过长?这部分其实也是可以补拍的;

4,既然已经讲到了故事部分那我们开始聊聊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a,夏老师应该是长年累月的训练(我每年都会做登山训练我基本清楚),为啥不把登珠峰前的登山训练部分多加一些情节和镜头,不要给观众一种错觉觉得好像随便练练就能上去珠峰似的(我最怕户外片子给非户外爱好者的感觉是什么什么事随便练练就可以去做最后付出惨痛的代价);

b,电影节奏太平了,注意我说的是节奏太平了,和故事是不是激动人心是没有关系的。明明有拉肚子和血泡两个点可以放大来调动起来节奏而不用,多可惜。我前面说过的,保证真实性并不影响艺术性,纪录片的节奏也要有变化和停顿的,也要有起承转合的;

c,买菜包这个梗够幽默,但不够好。虽然最后换了向导给的包而没用这个包,但我会质疑主角登山的专业性,are you kidding me?四五十万(通常的价格)都花了还差这几百的冲顶包了?氧气瓶对他来说没那么重要是吧?更何况还有赞助商;

5,最后颁奖部分是不是有错别字呀应该是“世界”而不是“世纪”吧?这种制作上的失误实在实在是太low了;

6,夏尔巴人的祈祷词居然给翻译了,好棒好棒,同类片子几乎没有过(虽然我一直好奇)。

最后,因为喜爱,我才认真,我才挑剔,我们都希望国内的电影/纪录片更好,不是吗?

ps阿曼达峰(电影里叫阿曼达布?)真的太漂亮太漂亮了,或许可以当作我的终极梦想(难度不亚于珠峰),分享一张我前些年拍的阿曼达峰。

ebc路上

 6 ) 人生太短,只够一个执念

# 观影后深夜激情的胡言乱语 #

算起来已经很久没写影评了。理由自然是有很多,忙,忙着出门,忙着写小说,忙着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不过说到底,还有一个最真实的原因——能够触动我的片子越来越少了。

不知道是因为看了太多胃口变得更刁钻,还是自己也开始写文后的某种麻木,亦或是疫情影响的片荒,总之,那种看完之后不吐不快的感觉似乎消失了。又不想为了写而强行写点什么出来,于是就这样荒着。

当然,还是有些不错的片子的,只是那种不错依旧停留在大片式的不错,或者技术层面的不错。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是对我来说,依然差了那么一点点。

而《无尽攀登》,大约就是那一点点。

如果单从片子的技术层面看,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当然,有尼泊尔的异域风情,有珠峰的壮阔风景,有登山前的祈福大会,也有攀登过程中父子两条线的悬念。但是相对于国外(各种意义上)挑战极限的纪录片来说,多少还是有些底气不足的。

可是耐不住这个故事本身实在太动人。

夏伯渝,这个曾经只在圈内赫赫有名的登山者,2018年登上珠峰后曾一度刷爆了朋友圈。人们惊叹于一个依靠假肢的人也可以攀上最高峰,纷纷留下自己的敬佩(或者猜疑和嫉妒),然后便消散在日益喧嚣的社交网络里。

三年之后,大部分人都已经忘记了这个名字,而他的故事才终于变成了电影。

不过对于他来说,三年大概真的算不了什么。

1975年,26岁的夏伯渝被选拔进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因为遇见暴风雪,蹲守两天后下撤。同行的队友丢了睡袋,而他自以为抗冻,便毫不犹豫地把睡袋让了出去。这一让,便是下山后的冻伤截肢。

从此珠峰成了他一个矢志不渝的梦,一梦便是四十三年。

外人无从得知这四十三年对他来说是怎样的。电影中我们能看到的便是他从未间断的锻炼、得癌症、继续锻炼。

是的,他还得了癌症,因为运动量太大假肢摩擦肢体的伤口总是难以痊愈。

不过就算这样,想要爬一趟珠峰也不容易。直到2014年,他才有机会第二次踏上这座山。

从14年到16年,他连续爬了三年,珠峰也连续不给面子了三年。每一年都有意想不到的意外,每一年的攀登都无果而终。最后一次,他离山顶只有94米。

依稀记得那些年里,他就像是登山圈的一个梗,一个在遇到极端天气或环境时劝人下撤的梗。向导们会和怎么也舍不得下山的人说,你看人家老爷子,珠峰都登了三年没上去呢,你这算什么,想要命就赶紧下山,以后还有机会。

而被劝的人多半也就不会再说什么。

只是,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就到此为止的时候,他居然又去了。这一次,和他僵持了一辈子的珠峰,终于没再为难他。

梦想成真。

山顶上他摘下面罩隔着对讲机和电话与家人说话,山下的大本营里后方队伍在敲盆打桶,而我在电影院哭得像个煞笔。

幸亏这个厅里除了我就一个人,在后面一排,什么都看不见。

于是从这一刻起,一直到最后他回答了那个所有登山者都会被追问的问题,我大约就一直保持着这个煞笔的状态。

我喜欢他的答案。

没有山在那里的深奥哲思,没有努力拔高的胸怀大义,只有那么简单又纯粹的几个字,“我喜欢登山”。

是啊,喜欢而已,有那么难理解吗?

当这份喜欢需要冒着失温、冻伤、滑坠、雪崩、暴风雪等等数不清的危险,需要卖掉房子才能付得起一年又一年不菲的登山费,似乎又太难理解了。

所以在我们的语境下,每个热爱登山的人永远都在被诘难。

在《奇记》作者湘君的访谈中,有一段夏伯渝给读者的赠言:“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个梦想。哪怕没有结果,你也不会后悔的。” 这是他在最终完成了梦想之后的肺腑之言。

我想,比起梦想这个词,我更愿意用执念。它比梦想更不讲道理,更顽固,却也更加有力。

难以想象,假如没有珠峰这个念想,他的一生会变成什么样。也许从26岁截肢那一年开始,便是一眼能望到头的荒芜。

没了高强度的训练,或许不会那么早患上癌症,但或许又会有别的什么。然后呢,生命的火焰逐渐枯萎熄灭,临到最后,或许会想起自己好像还有什么没完成。

幸亏他是他。而对于他来说,大概只会有一个选择。

喜欢这部片子当然也是有私心的。

在屏幕上见到久违的尼泊尔与雪山,瞬间就被拖回到那些年的记忆。冰爪、冰镐、路绳、上升器,包的厚实的羽绒服和连冻带晒之后开花的脸。

好像从未远去。

那时候身边人有几个都在心里暗暗惦记珠峰的名字,这么些年过去,有些梦想成真,有些却再难寻觅。

人总是这样,在某一个瞬间会觉得那些遥远的目标触手可及,而一转身后便是高不可攀。

记得那一年去尼泊尔,留下了从EBC到ABC的几条长线徒步,总想着很快便能再回去。可是一别十二年了,故地重游的日子却依然遥不可及。

世界以让人越来越看不懂的模样飞速向前,而变得更快的还是身处其中的我们。梦想换了再换,执念生生灭灭,转过身去,只能看见沿途留下的一片狼藉。

这时候才明白,能惦念一件事情四十三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原来我们的人生如此之短,只够一个执念。

 7 ) 那些值得突破的部分是最难的

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是不足的,没有挖掘新的角度,就是完全符合观众预期,在合适的地方动情,在合适的地方震撼,整体的叙事的节奏平缓,缺少额外的张力,没有后劲。

这部片子其实挺难的,难在残疾人攀登珠峰这件事情,离普通人的真实场景太远了,故事只能把观众带到“当下感动”的层面,但是没有这件事情背后的突破的思考和回味,也没有情绪增量。

对比《徒手攀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徒手攀岩这件事本身,而是背后的情绪构建:真正重要的不是描述攀岩,而是刻画Alex这个人,他的那种孤独感,在面对一件史无前例的挑战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兴奋、犹豫、焦虑和信仰,在面对一段感情时候的冲突时的坚定。本身是构建一个神的过程,却让观众带着看神的预期去经历了这个神的一层层剥离,从而回到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攀登成功,只是一个渲染,真正有后劲的是你感知到,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不一样,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对生和死的理解不一样,对内心热爱的呈现不一样。

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所呈现的情绪应该是超越故事本身的,棒少年里,打棒球是挑战么,是,但是没有那么有共鸣感,真正共鸣的是马虎和小双这两个孩子怎么通过棒球的载体在对抗自己的成长困境,怎么融入集体,怎么对抗自己性格里的虚弱。人性幽暗的地方的挖掘通常是迷人的,这是好的角度。

回到《无尽攀岩》,我觉得正面描述太多了,老夏对着镜头诉说自己如何自私,对不起家人,热泪盈眶,但是这种过于直接的煽情往往是缺乏张力的,包括最后一个镜头的拿捏,你问他为什么去爬山,老夏思考了一下,说,他喜欢,落幕。这种“我喜欢”是单薄的,很难与观众产生巨大的情绪共鸣。《最大的小小农场里》用一只狗的离世来承载为什么要做这个农场的心路,就是一个很好的第三视角,切入的角度也很棒,原本是为了救这只狗去做这个农场,但最后已经不再是一个谁救谁的问题,延伸成了自然界的万物链接。

 8 ) 无尽攀登--人生无尽

珠穆朗玛峰,世界的屋脊,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因为自己也有雪山情结,所以夏老师的电影上映必须第一时间支持。

看完之后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夏老师执着信念的佩服,也有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反思,还有对于大自然的更加敬畏,同时也让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心中继续发了芽。

我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吧:

「距离登顶仅94米」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选择。

三次冲击失败,第四次距离登顶仅94米,考虑到他人安全不得不放弃的时候,那种心里的不甘…

让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去二峰的经历,白天天气晴朗,走起来身体还好好的,晚上吃完饭就开始头疼不舒服,夜里睡在木头搭起来漏风的小屋里,躺在地面上用着简易的睡袋,把衣服都套在身上,可还是觉得很冷很冷。

外面的风呼呼作响,高反带来的头疼让自己5min就要醒来一次,从10点入睡到早上醒来,每次睡醒之后手表只过去5min的那种绝望是我这辈子都不想再体验的事儿,当时就想自己为什么要受这罪…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怎么都要坚持下来。

短暂休息一天之后身体依然没有好转,凌晨2点多起床后吃的东西都吐了出来,强忍着不舒服往上爬了不到100米心里挣扎了许久,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虽然无法和夏老师那种更艰难的经历相比,但这种不甘自己也曾切身体会过,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人生吧,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面临失败面临选择。

「罹患癌症」

成功人身上都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比如信念感很强,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信念感才可以对自己足够狠。

连续能做一百多个引体,带着假肢深蹲,徒步在沙漠戈壁…镜头里夏老师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比自己的还要出色,真是自愧不如,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近70岁高龄人的身体,他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努力。

当自己都不怕死的时候,相信世界都会来帮你,这才是真的绝处逢生。

「被珠峰接纳」

我特别喜欢被接纳这个词,我觉得用的恰如其分。

通往梦想之路都是荆棘的,我很难想象穿着假肢忍受着疼痛攀爬珠峰是一种什么感受,即便通过画面我也很难想象在8000多米的高空被暴风雪击打是一种什么感受,我更难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如何熬过艰难的黑夜的…

大概是感受到了夏老师五次来到这里所展现出的决心和勇气,又或是不忍他这般高龄再次受苦,终于被珠峰接纳了。

山,一直都在那里。

「登顶不是重点,回家才是」

登顶之后夏老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感谢一直支持他的家人们,当然家人们更关心他能平安回来。

电影中有一段镜头我印象非常深刻,夏老师哭泣着说自己坚持着四十多年的梦想,而这样对于家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自私。

让我想到了今年离开生活三十多年的天津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上海,来之前我去见了几位许久没见的朋友,其中有一位关系很好的兄弟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了一些话:“父母年级都大了,我们岁数也都不小了,到了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儿,你有没有考虑过你这样做太自私了些。”

我竟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我不知道是什么提供了我勇气,或许是那颗不甘平凡的心吧。

感恩父母对我的理解与包容,原谅我的自私。

「四十三年 从未放弃」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诸他的一切苦难。(原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我想这或许就是夏老师四十三年没有放弃的原因吧。

我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能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同,我感觉ta像一颗洋葱一样慢慢的剥开,逐渐清晰的来到我的世界。

在这个浩瀚的宇宙当中,人类是无比渺小的,但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不枉此生。

种子在慢慢发芽,也许我在50岁的时候会实现ta…

 短评

很久没有走进影院看纪录片电影了,能在电影院遇见是我的幸运。平实动人,真实中蕴藏着无法想象的力量。截肢、生病、贫穷,只是增加了夏伯渝爬珠峰的难度,真正动人的是,他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坚持43年,哪怕要面对那些困难,我觉得才是最厉害的。他完全可以放弃这些,但他没有。他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穿过了漫长的黑暗岁月。他也就是个平凡的老头,他却真的很酷。这部电影对我很有意义,倒不是看了就要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让我看到无论成还是不成,首先要经得起自己的审视,不要混混沌沌活着。

8分钟前
  • 稀罕叫啥叫啥
  • 力荐

从前以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神话故事神话人物里的口号,当这种精神照进了现实,看到真实鲜活的人生有这样不屈从命运的人——一双假肢、69岁的夏伯渝老先生,成为中国无腿登珠峰第一人,更加觉得无穷感动,无尽力量。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对抗命运的过程。它给出一个第一稿的剧本,然后让你去,走到哪里,走向什么路途,走出什么风景,这才是自己的功课、成就与修行。当我也长成一个中年人之后,我想我能从夏伯渝老先生身上得到更多笃定。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所呈现出来的电影质感很高级。高原,雪峰,孤独,勇敢,精神气,信念感,它都做到极致了。

12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明明有那么多可以煽情的元素:截肢、癌症、梦想咫尺又破灭……创作团队却选择了最克制的一种方式——点到为止来呈现。真的好,这是真的懂户外人的点!全片以真的情,真的心来拍摄,坦诚交付给观众,夏老师真的太牛了,他的牛不只在于永远挑战极限而是那种面对未知的坦然真诚和乐观。很棒的电影!

13分钟前
  • 猫千姿
  • 力荐

最大的感触来自于这种选材以及制作模式开始与商业渐渐拥抱,并融合得意外不错,它们所制造的火花以及值得的关注可比花重金以及大卡司砸出来的“假”片强太多- -看《徒手攀岩》、《登山家》时候所产生的“羡慕”,似乎稍微在这里有了些答案。用一生来完成梦想会否太过奢侈与天真,夏伯渝的故事会告诉你,永远不会,永远也不。活到几十年直到生命尽头是「长寿」,将每一天活成一生也是“长寿”。

1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年轻时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被冻伤截去双腿,最终借助假肢在69岁的第六次挑战中成功登顶。四十三年夙兴夜寐,终于了却一桩执念。比起他的乐观、热爱与坚持,亲友们的挺力相助更打动我:老婆同意卖掉北京的房支持他的梦想,好友以房抵押为他支付登山费用,儿子担心他的病情悄悄跟随上山。有亲友如此,足以平山填海。峰顶近在咫尺,他面对镜头流下泪来,愧悔自己对家庭的亏欠,感谢家人纵容他的一意孤行。他早已做好死于大山的准备,唯爱令他走到最后。片后采访,老爷子谈起给儿子起名“登平”的寓意,他说是“攀登高山如履平地”,而他的妻子说,是“攀登之后平安归来”。这多好。「征服」大自然固然是人类精神和体力极限的象征,但“登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的落点力敌千钧。

15分钟前
  • Hanly
  • 推荐

总算,银幕上有了一部不再是人物(群像)访谈栏目式的纪录片了。对这股潮流烦透了,是不是在《大三儿》后都再没这种正常纪录片了啊。老老实实的跟随记录、后期补一些可供闪回的情绪花絮,这样又好看又激励人的东西,就没人好好去做了。

20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细致地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他作为攀登者,追梦人,又是一个家庭的丈夫和父亲,他的挣扎和不屈。作为冒险运动题材电影,它拍出了珠峰壮美的景色和攀登的惊险,对于夏伯渝个人的刻画也充分展现了他身上励志的色彩。有个有趣点,对于夏伯渝的假肢,一位友人说他把自己练成了机器人。夏伯渝身体锻炼得很好,他自己也说攀登珠峰没有身体问题,就是看珠峰的天气允不允许。有几个不太满意的地方。一个是电影提到了另一条攀登路线,坐汽车可以直达大本营,听起来好像更便利,但却没解释角色为什么不选择它。还有一个是提到了第四次攀登时,尼泊尔政府将禁止残疾人攀登珠峰,这里有烘托第四次攀登是背水一战的氛围,但实际上他还是进行了第五次攀登,电影没说明如何解决这个禁令,也削弱了第四次攀登放弃的不容易。

21分钟前
  • 空条奈奈
  • 推荐

带来惊喜观影体验的纪录片,夏老师不愧是火神爷,有对事业的赤诚热情,有待人接物的真诚温暖,而且果然不怕冷,11月的上海点映两父子都是短袖上阵。😁好奇询问老师的锻炼量,好家伙每天五六个小时,徒步以十公里计,引体向上以百计,负重深蹲以千计……一天顶我十天,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吗?

25分钟前
  • 雾淡乡
  • 推荐

能上院线的纪录片电影,好评率比其它类型要高不少。电影的主角,有三次缘分。一是参加央视的挑战不可能,第一次了解了夏伯渝。二是电影攀登者,胡歌饰演的角色原型。第三次,个人纪录片的青岛路演,见到了本人。也了解了摄影师的不容易,全程跟着主角登顶珠峰,也挺了不起。这部电影整体还是可以的,不仅了解了尼泊尔和如何攀登珠峰,也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夏伯渝。最后的登顶气氛烘托🉑,有些泪目,热爱就是人生最大的原动力!

30分钟前
  • 梦泽
  • 推荐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说,「感谢她(珠峰)接纳了我」。人们总习惯用征服来形容与自然的关系,但事实上人从未征服过自然,也永远不会征服得了自然。人所谓的征服,不过是一次触碰。正如我们来人间一遭,并不是为了战胜生活,而是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愿你一生,为梦而活;愿你一生,永不言弃。

35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推荐

好故事,拍得一般

40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难得一见的走心纪录片,原生态气息扑面让人又身临其境的感觉。攀登珠峰过程和珠峰险恶环境的全景以及特写没有商业化的设计感,贵在真实。声乐很克制,画面极其贴近自然,很容易就沉浸了。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故事的剧情,硬核无腿大爷夏伯渝坚持四十三年,克服病魔,衰老,自然灾害,攀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相信夏老师的壮举能鼓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勇敢面对生活,坚持梦想,最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登上自己心中的高峰。

45分钟前
  • 光影人生
  • 力荐

在对梦想的自私与家庭的愧疚两难中坚毅地选择了前者。你可以批判他的一意孤行,也可以赞赏他的跛鳖千里。他是不幸的,失去了双腿;他是万幸的,至亲力挺他。所以,他最后成功了,登顶珠峰是他43年隙穴之窥的修行成果,然而回家之路才是他人生最富足的获胜奖励。

49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哈哈评论区不少人说“感觉爬珠峰也没什么难的。”哈哈当然了,根本看不到挫折啊哈哈。

51分钟前
  • 栗子酱
  • 较差

最感人的部分反而不是老爷子成功登顶珠峰,而是他对着镜头剖开自己“自私”的内心,是他的爱人话虽不多但义无反顾的支持,是他登顶拨通电话后跟妻子说的谢谢,是他说的那句“登顶不是结束,回家才是”。镜头在给足主角足够高光的同时,也给予了背后的家庭以关注,这才让整个故事不至于沦为执念的自我感动。三星半

5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选对了拍摄者,纪录片就成功了大半。它再一次证明了:真实,是最鼓舞人心的励志。影片最动人之处是纯粹,专注于一个老人坚持不懈攀顶珠峰的全过程。喜欢影片的视觉节奏,用远景、全景展示珠峰上环境的残酷,用特写呈现夏伯渝的坚持和斗志。对珠峰的仰拍镜头撼人心魄,那是绝境,也是信仰。如果说假肢是器官的延伸,那信仰便是力量的延伸。

53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极度自私的人,不怎么引人的纪录片

58分钟前
  • 于成
  • 较差

“珠峰最后接纳了我。”

60分钟前
  • 麦圈圈
  • 力荐

电影本身其实比较平平,中规中矩,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强的冲突展现,对登山过程的展示也不够深入,甚至产生了登顶珠峰还挺容易的错觉。同时攀登画面的素材不多,对自然风景的表现也不多,没有壮丽奇绝的景色。不过夏伯渝老爷子本人确实非常令人敬佩,在这样的年龄可以如此执著于自己的梦想非常少见,能拿到劳伦斯奖的人都不简单,正如片中另外一位老大爷用经典电影里的台词评价一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有幸在现场看到本尊,确实器宇不凡,合影的时候就站在旁边,这张照片也是值得我留念了。

1小时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人类只是珠峰的过客吧。嘴上说着“我可不喜欢被煽情”心里说着“我可不想爬山”但还是看哭了,一直以来躺平,看到有梦想的人过有力量人生还是还是觉得“真棒啊”。好像还是第一次参加所谓“路演”,有幸见到夏老师本人还提问了,祝他在继续追梦的同时能和老伴儿有更多幸福的时光。另外夏巴人是个什么神奇的存在啊他们也会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吧。

1小时前
  • Soda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