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拉X

爱情片法国1999

主演:吉约姆·德帕迪约,叶卡捷琳娜·戈卢别娃,凯瑟琳·德纳芙,德芙妮·楚里奥特,洛朗·吕卡,帕塔舒,沙鲁纳斯·巴塔斯,马克·扎克,铁尔·林德曼

导演:莱奥·卡拉克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宝拉X 剧照 NO.1宝拉X 剧照 NO.2宝拉X 剧照 NO.3宝拉X 剧照 NO.4宝拉X 剧照 NO.5宝拉X 剧照 NO.6宝拉X 剧照 NO.13宝拉X 剧照 NO.14宝拉X 剧照 NO.15宝拉X 剧照 NO.16宝拉X 剧照 NO.17宝拉X 剧照 NO.18宝拉X 剧照 NO.19宝拉X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16:34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1852年美国作家梅尔维尔小说改编(应该说是“启发”),讲述某富家子弟皮埃尔跟守寡的母亲一起住在乡村别墅,他正打算跟女友露西结婚,却冒出一个名叫伊萨贝尔的女子,声称自己是他的同父异母妹妹。他不得不跟伊萨贝尔搬到巴黎,并开始乱伦之恋。

 长篇影评

 1 ) pola X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风暴

 作为一个日渐老去的文学青年,我深切地感到信仰正在飞快地弃我而去。

    在连续四天每晚两场法国电影的生活里,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的愉悦。我从前总是认为,生活是没有希望的,但是总有出路。我花很多时间在寻找这种出路。现在,电影改变了我的想法,我的确看不见希望在哪里,但是我相信看不见它不等于它不存在。热情,这种我一度以为会以一次比一次更快的速度消失的东西,它又回到我的身边,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

    尼采说过“活得使你渴望再活一次,这样活着是你的责任”,尼采还说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强似无所追求”。
    我先是庆幸我有你们,我的朋友们,然后我庆幸我找到了我的追求。

    《男孩遭遇女孩》《坏血》让我对卡拉克斯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后来发现《新桥恋人》也是卡拉克斯的作品。当初看《新桥恋人》的时候,并不喜欢那部影片。现在把卡拉克斯的四部电影连起来看,反而喜欢得紧。卡拉克斯的电影不是那种让人一看上去就很喜欢的风格,但是耐人寻味。四部电影清晰地反映了卡拉克斯的精神历程,也让我充分体会到他内心的挣扎、痛苦和力量。
    《Pola X》是一部充满哥特风格的影片。深色头发的女人自始至终都像一个幽灵,或者是皮埃尔内心的幽灵。(看过这个电影,我对“哥特妆”有了深刻的领悟。)
    年轻英俊的皮埃尔是外交官的儿子,也是畅销书作家,家境富有,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未婚妻,他的生活近乎完美。在筹备婚礼阶段,皮埃尔连续梦到一个深色头发的女人的脸,这个女人似乎有一种独特的魔力使得他纠缠在那奇特的梦境中不能自拔。后来他见到了那个女人,是一个捡垃圾的女人,而且自称是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她给他讲述她的生活是多么地充满恐惧和孤独,在这个世界上她除了害怕一无所有。皮埃尔决定离开家到城市里去,并且要给这个女人崭新的一切。带着“姐姐”到达城市后的生活令人绝望。钱成为最大的问题。为此他们不得住到一个炼钢工厂里去。工厂里总有一个摇滚乐队在火焰和噪音中排练,乐队的演奏作为市场穿插在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与情节发展和皮埃尔内心的激烈冲突相呼应,表现得相当完美。(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工业噪音”?)乐队总是在火焰和黑色中演奏,其中的乐手个个都形同鬼魅,个个都是哥特装束,充满死亡与神秘的力量。在一个令人绝望的夜晚,他们在黑暗中做爱。导演的镜头完全写实,不过他很巧妙地利用了阴影,其间总有几个局部特写令人心跳加剧,很庆幸这一部分没有被剪掉。后来为了生存,皮埃尔更加勤奋地写作,但总是被出版商拒之门外。他不再英俊和帅气,取而代之的是健康情况的恶化和写作不被认可的潦倒。最终,皮埃尔向反目成仇的儿时伙伴开枪,随后被警察带走。他所为之付出一切的女人在极度悲伤中冲向一辆行驶的卡车。
    
    渴望一个人的出现,然后改变自己的一生,一切从头开始。这曾经也是我的梦想。卡拉克斯将皮埃尔内心的痛苦和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姐姐”的出现就是一个契机,皮埃尔在突如其来的爱情面前爆发了自己对生活现有生活的厌倦。离开未婚妻、离开洒满阳光的庄园,和一个来自地狱的女人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哪个工厂终日寒冷阴森,与洒满阳光的庄园形成强烈的对比。披着破毯子伏在桌前写作,而“姐姐”整日在一墙之隔的一支风琴上弹奏低沉的曲调。被拒绝、被否定之后,皮埃尔到了疯狂的边缘,这一切都是源自这个女人,源自那种突如其来粉碎一切的爱情,源自男人心中拯救他人的脆弱愿望和女人心中等待救赎与永恒的恐惧。爱情是一种灾难。皮埃尔为了一个女人毁弃一切,也可以说是拉克斯为了自己内心强大的愿望在寻找答案。这真的是因为一个女人?这真的是因为爱情?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风暴,我们永远无从得知它来自何处,但是它随时可以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乃至物质生活。爱情会导致它的加剧和来临,但它绝不仅仅是爱情。皮埃尔身不由己地走进地狱,某种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控制了他,“姐姐”就是神秘力量的化身,它以爱情的方式降临,我们的欲念在那些时候失去控制,就那样跟着它走,一路走,走到底。
    这部电影让我感到震撼心灵的力量。我看很多电影都感到震撼,但是这一次震的更深。卡拉克斯的四部影片一步比一部更加清晰,从《男孩遭遇女孩》毫无情节的意识流,到《坏血》轮廓模糊的转变,到《新桥恋人》故事的结构越来越清晰,《PolaX》基本上可以熟练地用剧情带动表现力。随着故事化程度的加深,卡拉克斯表述的逐渐清晰,他所刻画的世界的基调却一直没有大的改变。他表现人的内心风暴、人渴望冲出现有的生活、渴望改变、渴望极致的爱情。但这一切之后将会怎样,他会感到绝望,极致的背后就只剩下绝望,他追求极致,像瘾君子逐渐加大剂量,极致之美的背后就是死亡。他感受到这些,却并不感到恐惧,他看到了极致之后的疯狂,他平静地思考这一切,并且把他的风暴带到我们的面前。

 2 ) “把嘴张开!这是杀死你的最好的方法”这剧情很porn很hardcore

男人真奇怪,两个女人他谁都不爱,其实他爱他的表哥,就像单选题比多选题容易一样,设置过多的可选项才能考验我们是否真的明白题目。当男人面对2个女人,他最后不顾一切奔向的却是他表哥的方向,只留2个女人在身后不雅得追赶。全片关于性爱的镜头我觉得最激烈最hardcore的也是当他终于找到他时:他命令他把嘴张开,他把枪放进他的嘴里,他们眼睛注视着对方,随着枪响,子弹射出,共同完成了一次最完美的Blowjob。一起达到高潮,一起毁灭,一起到达生命的燃点。如此和谐美好的爱情!只可惜Isabelle却只懂得牺牲。 中间的工厂乐队着实让我精神了一把,长发指挥站在上面真TM像耶稣。

 3 ) 揭穿真相的双重谎言

    对于电影导演们而言,苦闷时期的作品往往具有一种原始的美学冲击力,展现出肆意破坏、任意疯狂的特点。远有费里尼的《八部半》,近有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这样蕴含强烈个人色彩的电影对于观众来说既是一次与创作者心灵的对话,又是一次对现实主义的逃离。卡拉克斯1999年的电影《宝拉X》就是这样,且不论那根据梅尔维尔原著书名首字母排列而成的片名,单就影片本身所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和迷幻色彩,它就足够令人费解了。卡拉克斯也用这样一部电影向我们证明了现代电影在形式及内涵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它充满了颓废的幻觉、恐惧的哀伤以及神话般的庄严,在浓重的悲观主义情调中,展开了对理性、真理与秩序的战争。

    一个外交官的儿子皮埃尔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并有一位青梅竹马的未婚妻露丝,可是有一天一位幽灵般的女子闯入了他的生活,并声称是皮埃尔的姐姐,皮埃尔无可救药地迷恋上了这位女子,放弃了所拥有的一切,开始走向了通往毁灭的救赎之路……在梅尔维尔的原著小说中,皮埃尔是一个现代版的哈姆雷特形象,同样深陷在对自身与世界存在本质的煎熬中,也同样被困在乱伦的道德十字架上。在卡拉克斯的影片中,皮埃尔的的作家身份无疑是一种极具象征性的建构,作家通常代表着对灵魂、真理的探索者,而皮埃尔的笔名“阿拉丁”也正有“信仰的尊贵”的含义。对于皮埃尔,真理是深埋内心的高于一切的存在。父亲作为外交官,这是一种与他人沟通的职业,也是谎言的代表,但作家的使命却是通过与自己灵魂世界的沟通来寻找出真理。皮埃尔的反叛实则是对这个实证主义、物质主义、分析理性所包裹的庸俗世界的反叛。皮埃尔的表哥蒂尔伯特则是一个现代社会典型的犬儒主义者,一个秩序与理性的代表,以投资为职业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典型生活方式。在皮埃尔选择自我放逐之后,蒂尔伯特对落魄的皮埃尔的冷漠拒绝和故意嘲讽,让疯狂的皮埃尔最终用手枪杀死了他。自称为皮埃尔姐姐的伊莎贝拉则是影片中最核心的人物,她的出现让皮埃尔告别了虚华的谎言世界,而选择了去追求真理的痛苦。

    影片前半部分充满了阳光与绿草,但伊莎贝拉却带来了黑暗和死亡。皮埃尔也由创作青春爱情小说转向了对虚无主义下生命存在与本质的创作。影片的这种主题无疑暗示着创作者卡拉克斯本人正面临着创作转型的痛苦与不安。在《宝拉X》后,卡拉克斯10多年没有新作品问世,而他又曾经表示这是他拍摄的“最差的一部电影”。在卡拉克斯的前期作品中疯狂而温柔的爱情神话贯穿始终,但《宝拉X》中的爱情却是一段乱伦的感情,男女主角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没有了《新桥恋人》中烟花下的狂舞般的浪漫,取而代之的是落魄的生活、衰老的身体和夸张、暴力的性爱。影片中的三角恋不是一种爱情的表现形式,更像是主人公迷茫精神世界混乱与无助的表征。卡拉克斯没有在皮埃尔、伊莎贝拉与未婚妻露丝以及皮埃尔、露丝、蒂尔伯特这些三角恋关系上浪费时间,他隐藏了所有情感,却极力表达出一切的焦虑。卡拉克斯要告别“爱情”的主题,走向更深层、更黑暗的人之本质。最终皮埃尔选择了自我毁灭,而卡拉克斯拍出了“最差的电影”。

    失控的皮埃尔反复出现的一个幻觉:他和伊莎贝拉在红色鲜血的深渊里挣扎,相拥爱抚,至死不分。伊莎贝拉是堕落的象征,却也是真理的化身,她知道家族所隐藏的重大秘密,也是一种真实、原始生活方式的代表,可是这一切真的就是真实吗?还是她只是一个皮埃尔内心投射的幻象?皮埃尔被押上了警车,伊莎贝拉也绝望地选择了自杀。真理的破灭是影片最终告诉我们的答案,杀死了代表虚伪与谎言的蒂尔伯特,真理也随之消失了。在这一刻,伊莎贝拉的那句话“我是你的姐姐,我告诉你的都是真的”就更像是关于真理的双重谎言:一面是这个世界存在着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另一面则是你最后可以找到它。

    整部影片就像是一出飞蛾扑火的噩梦。在后半段中,影片的重要场景离开了之前的豪华庄园,来到了一个充斥着狂躁乐曲和各种“怪人”的废弃厂房,由一种前工业时代的田园牧歌过渡到后工业时代的机器焦虑。皮埃尔的头发、胡子越长越长,腿脚也越来越不灵便,他的心灵在苍老,灵魂正在迷失。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皮埃尔却又陷入到谎言的陷阱里:他把乐队指挥的创意用在了自己的小说里,他不得不接受这种最让人难堪的失败。皮埃尔的悲剧就在于他以超出自身能力的勇气妄想去证明其实并不存在的真理。

    对于卡拉克斯,我想,他对自我的怀疑与皮埃尔一样,在创作的瓶颈期,他也在试图拍出更本质、更纯粹的电影,但他的不自信让他只能用神秘、破碎的谜一般的影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这是《宝拉X》的不完美之处,但也是它的伟大之处。它明确表达了创作者的思考和忧虑,可是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最终仍然只是个问号。这就是现代艺术: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谎言。我们也不必死盯着那些昙花一现的美丽,我们必须看到梦与无意识背后的恐惧和压抑,因为既然我们对获得真理已经无能为力,那就只能用一种新的迷幻来代替这个陈腐的贪得无厌的世界。幻想的力量足以帮助我们战胜真理。

 4 ) Pola的肋骨,脱轨的真实

皮埃尔在与他有着同样金发的路西和与他有着同样血统的伊莎贝尔之间,一边是,"社会体面原则",一边是,"真实"。

生活在美丽却残缺的表象里,还是生活在残酷但完整的真实中?

真实是疯癫的,真实是邪恶的。——黑色头发。被幽闭的房间,里面锁着我们自己的“魔鬼”。

真实是有代价的,可是表象也有代价。

据说我们都要面对两丛荆棘,一丛叫"神经症罪感",一丛叫"存在性罪感"。

当我们走进那灼人的完全真实的自我,就要面对前者,当我们远离自我时,就要面对后者。据说后者才是真实的罪感。

所以皮埃尔离弃了路西,和伊莎贝尔长在一起,他同父异母的姐姐,他的影子,他的疯狂,他自己,或者说,他自己的最后一块拼图。

亚当寻找他遗失的肋骨,以完成他自己,对于皮埃尔,他的肋骨不是路西,是贝尔。

无怪乎电影名就是皮埃尔全名的缩写,x是指剧本的第十个版本。

可是真实,可是真实的自我,是生命力的所在啊。就像尼采和兰波所赞颂或实践的那样。

"极端的"和"根本的",在英语中是一个词,radical.

卡拉克斯还是很天才。他在这里面展现出了一种挣扎,以前他是一边倒的,比如《新桥恋人》。也许也有一种悔意与反思?不得而知。"天使"(路西)与"魔鬼"(伊莎贝尔)一个在右,一个在左,中间的皮埃尔,踢着一个破皮球。最后,"魔鬼"把球踢进污浊的河,皮埃尔牵住了她的手。

噢,衍生出另一个话题,堕落与救赎…

海,又是海…

血海。

"我夺走了你的幸福。"

可是,只有闪电和毁灭,才能让我们看清,一切的深处,究竟有什么——The truth!

ps.郝蕾像叶卡,夏宫像这片。(我是说壳子的一小部分。)但娄烨和卡拉克斯完全是两个人。男主流浪时期扮相像兰波。废旧厂房的乐队有意思,男女主的"爱情"极致。

 5 ) 扣错扣子

有句话说,扣错第一颗扣子,每一颗扣子都会扣错。

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关系就是如此。这是一个作家自我毁灭的故事。

男主角一直认为他的家庭关系存在俄狄浦斯式的错位。他的外交官父亲实际上是他的祖父,他家中的姐姐(德纳芙)实际上是他的母亲,他的“表哥”实际上是他的父亲,他的未婚妻露西实际上是他的亲妹妹(或姐姐),那个疯女人是他自己的亲生女儿。他的祖父和他的母亲生下了他,他的父亲又要夺走他的妹妹,而他又和自己的女儿乱伦。他继承了杀父娶母的家族传统,他是死于自己家族的乱伦。

于是可以理解为何他的母亲要在他与孙女伊莎贝尔私奔后自杀,因为德纳芙、伊莎贝尔、露西是一个人。露西之所以要跟着男主角并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为了摆脱“表哥”、她的父亲,摆脱父女乱伦的命运;伊莎贝尔之所以撞车自杀不是因为男主角的弑父,而是因为她是这个家族第一个受害女性德纳芙的影子。男主角与其亲生女儿伊莎贝尔私奔,这使得男主角的母亲德纳芙陷入被儿子羞辱的境地,于是她像俄狄浦斯的母亲一样自杀。

于是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梦中,他和女儿伊莎贝尔在漭漭血海中沉浮。也可以理解片头波黑战争的画面,即人的原罪。


其他《Pola X》影评精选:http://www.douban.com/note/208394007/

 6 ) Pola X

无法形容那种颠狂.凌晨四点半,当两个小时的片长打出"谢谢观赏"的字幕,我和电影一起疯了.不能就这样过了,想写点什么.
 
在现代背景下,电影演绎了19世纪的古典小说,住在古堡里的王子Pierre,即将迎娶美丽的公主Lucie,却因为一次遇到梦境中的女人,而爱上了自称是被其亲和后母遗弃的姐姐Isabelle.王子为了灰姑娘逃离优越的生活,试图探索生活的真相.与这个轻微疯癫的灰姑娘在一起,他们流离失所,贫病交加.而美丽的公主也尾随而来,心甘情愿的留下.最后男主角希望破灭,他开枪打死加害自己的表弟,而灰姑娘在警车开走的刹那撞死在车流间.
 
因为坏血,我变成了卡霍的死忠,虽然不指望Pola X能再度给我一次心灵和视觉的震颤,最后却并没有太多失望.我会偏爱某一类电影,他们有疯狂,谵妄,梦幻交织的内心,最后绝望,直至死亡.从Last tango in paris到The dreamers,从坏血到Pola X,可见一斑.
 
本片和坏血有着一个相同的三角关系架构.男主角因为个人原因离开女友,爱上另一个女人,执着的女孩找到男主角,默默的用自己的爱支持男主人公对另一个女人的爱.两部电影,我都是女配角的支持者.坏血,因为Julie Delpy惊为天人的美貌;Pola X,因为Lucie的伟大的爱和勇气.可以说,Lucie娇弱的身体来到陋室的那对男女面前,是全剧最感动我的地方.
 
导演选角居然也有思维惯性.两个女配角的扮演者相貌神似;而女主角,都有如花瓶般木讷.两片相隔13年,导演仿佛在13年后找来了又一个Julie Delpy,延续了一代美女在我心中依然鲜活着的年轻与美丽.女主人公Isabelle一角虽然与坏血中的Anna出入较大,可我仍然觉得角色受限于影片,缺乏说服力.
 
看Pola X之前我对此片本身毫无概念,唯一记得的是蓝门里情人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影片中的性爱场面描写很完美.2小时里,我一直在等待完美的出现,看过以后方才明白,"完美"的评价是认真的.一直这样认为,真正完美的性爱场面不是大胆或者艺术就够了,它应该感动你.对于这样一段姐弟间的不伦之恋,之前的影片里我一直怀着暧昧的态度.直到看过这段性爱描写,我终于认同.他们的身体和他们的心一样,是彼此需要的,是不能分开的.
 
电影的结局,一声枪响,一次车祸,这个离奇的故事嘎然而止.我想起了Last tango in paris结局的那一声枪响,悲凉是相同的.这样的情境下,我们不需要讨论道德标准或者社会规范,每个人都有忠于内心和表达自我的权利.
 
有人说,卡霍是自恋狂,他谈了四次恋爱,完成了四部作品,爱的是四个女主角.电影结束了,恋爱也结束了,过程和结局都在电影里.即便这个低产的导演只是拍自己的爱情给我们看,我仍然受用于他的风格,欣赏并为之信奉.

2006/3/18

 7 ) 与《伤逝》中子君形象比较

题目先立,内容以后想到了再写。

追求理想出了坚定的信仰,还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智慧,因为,不能白白喊了一声就完了。

这部电影暗含了政治思考,知识分子在资本政治和消费文化里的挣扎。

影片采用写实手法拍摄

作为艺术家的男主,一直在进行身份确认。从资产阶层到社会底层。

每个人都曾面对生活有过选择。彻底的决裂还是在妥协中暗自积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或者世界上没有什么道路是简单的,所有的路都要付出代价。

 8 ) 反思反对者

我的剧情简介排除了人为制造的多义性。
影片中4个主要人物主人公Pierre,以及Pierre未婚妻Lucie,表哥Thibault,自称是Pierre的同父异母姐姐Isabelle。
Pierre准备和Lucie结婚之际,其一直暗恋Lucie的表哥兼好友Thibault设计了一个骗局让Isabelle假扮Pierre的同父异母姐姐希望Pierre能离开Lucie。在Isabelle向Pierre倾诉了悲惨经历后。至使Pierre原有信仰坍塌脱离了家庭和社会一步步走向虚无主义和乱伦的深渊,可不久Lucie找到Pierre并情愿跟随他,这时Thibault策划了第二步行动想借助Isabelle让Pierre逼走Lucie。可情绪已经失控的Pierre开枪射杀了Thibault,而已经爱上Pierre的Isabelle为表爱的清白撞车自杀。
卡拉克斯将故事控制的过于暧昧而失去了批判的角度。
导演的意图是想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故事架构在一个骗局之上,通过“真相”制造者Thibault和Isabelle的死,将主人物永远留在自我循环的深渊之中,从而使人们重新回溯到信念产生的起点进行反思。
影片在说“一个自身充满矛盾的伟大信念,一个充满魅力的悲剧式抉择”同样可以是被利用的工具,而一旦这种执念被激活,所有人都无法掌控。(这也是解毒梅尔维尔原著的钥匙)而结尾Thibault和Isabelle的死,彻底将真相掩埋,此时已经没有真相。而坐在囚车里的Pierre所相信的就是“真相”。卡拉克斯为了强调这点让Isabelle死前向Pierre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对你说得就是真相。”所以结尾并不是悲剧的结束而只是悲剧的开始。而片头塞族对克族的种族清洗就是由于人类相信“我相信的”而导致的悲剧。这种伟大的偏执是所有恐怖主义和种族战争的起源,全片第一个镜头“我们正在蜕变”是卡拉克斯式的悲剧预言。
卡拉克斯将情节引向暧昧和多义性是为了将观众也设计到他的预言之中!可影片行进中某种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太强使训练有素的观众迷失在无政府主义的快感之中从而失去了批判的角度。
这部影片不是“反对者”,而是通过展示“反对者”的起源反思反对者。

 短评

一部“正常”的电影成了卡拉克斯维度的奇特。底色是诱人的。看得一波三折,在都糊的情况下辗转了被迅雷吞了片段的原声版、十八线黄网在线无字版、最后是完整的配音版。特别希望能在大银幕二刷。卡拉克斯长片补齐。《坏血》>《神圣车行》>《新桥恋人》>《男孩遇见女孩》>《宝拉X》。《坏血》是知觉的胜利,《神圣车行》是概念的胜利,结合《东京!》不难感觉到新世纪的卡拉克斯视野在不断放广(两性之外),献上最好的祝福,愿长寿、顺利、常常想说、想说就说!

5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尼玛,看到流浪女独白那么长一段,就骇到彻底放弃了。观影姿势水平不够哇

9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还行

古典式的悲剧,荒诞性的现实,那片模糊不清的森林浮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梦的开始,也是梦的结束。梦境中的长发女人,成为了他生命中忘却不了的痛苦回忆,尽然有序的生活被打乱,人物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了悲剧性结局的发生,一切悲剧的开始全都源于禁忌之恋在无意识下的诞生。黑夜中的缠绵,地下室的嘈杂,空房间的沉闷,是爱情的余温支撑着他艰难前行,他不停的奔跑试图摆脱梦魔的纠缠,却陷入了鲜红的欲望之池,渺小的生命成为了血海的养料,而他的灵魂也在渐渐变得稀薄。当怀里的稿子洒落满地,冰冷的手枪喷射出火焰,命运的窘迫让他无处遁形,在无尽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哀中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她声嘶力竭的呐喊叫不醒他沉睡的内心,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挽留的意识,就像一具丧失了灵魂的躯壳呆滞在了原地,他走向了无尽的黑暗,她投入了死亡的怀抱。

10分钟前
  • 三色堇紫
  • 推荐

與卡拉克斯之前的三部曲比起來,風格相去甚遠,但差距不是一點半點。這次轉型,也暴露出卡拉克斯最致命的問題,就是他缺乏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單獨挑某個段落出來看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比如中國男人唱歌時的紅色調,地下重金屬所營造的氛圍感,可一旦把段落拼湊成一個整體,便看不清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聯性。男主選擇為愛私奔,可能是逃避固有生活所施予他的一切的藉口,但後面不只是男主,另外兩個女人的一連串的行為動機都令人匪夷所思。當然可以解釋為向三十多年前的法國新浪潮,特別是向戈達爾致敬,但在1999年仍然用這種方式講述故事還是過於保守了。大尺度的噱頭在這部片子也沒有被很好地展現出來。可惜兩位主演犧牲了這麼多,結果最後呈現的是一團黑,啥都看不見。

15分钟前
  • 高詩遠
  • 较差

演员很漂亮,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土豆上的是CJ无肉版,并且翻译憋脚死了,连语言的顺畅事件的表达清淅都做不到,一味试图“文艺腔”各种形容词、伪诗化。害我浪费时间看完全片都不知道讲了啥,男主角一毛钱突然打了鸡血表示要和伊沙贝拉一块,前因后果完全不清楚,我了个去。

18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还行

我不相信这片主题是爱情,它更像是对人性的悲观判决书,在梦魇般的影像里,卡拉克斯证明了现代电影在形式与内涵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19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情感的偏执只是幌子,但幌子迷乱人眼。痴缠至此丝方尽。前半部太情节,无论是剧本还是拍摄手法。

23分钟前
  • 撕撕撕
  • 推荐

卡拉克斯的片子可以总结为“明明很墨迹很自恋但就是很喜欢”,这种绝望的情绪还真的只有他有种特别的感染力。女主角神似Sasha P, 美爆。可惜两位主角都已经离世了,令人叹息

2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真好啊,最近被科学发展观弄弱智了,说不出了,最后树枝的镜头真好真好真好!

31分钟前
  • 兔山小
  • 推荐

感觉上比较一般,不如以前的作品好,但是形式上却又很让人欣慰.

35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还是卡拉克斯一贯的癫狂与颓丧,试图用具象化的情节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加上男主作家的身份,现实与虚构交织成了一次深刻的心理解析,所有暧昧不明浮出水面,投射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身上继续着这场畸恋。最后男主暴走的场景不得不让人想到德尼·拉旺,卡拉克斯真是钟意这种奋不顾身的长途奔走,好似一头失心疯的兽一般,吉约姆诠释得也不错。

36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我知道這是多麼的自我陶醉。所以我得到的震撼是如此強烈。沒救了。

39分钟前
  • PETE.
  • 推荐

我疯了,彻底失去理智。结尾的摄影机到了哪里?一片密不透风的深林,是的,9年前Laura Palmer在此遁入守夜门,17年后我们会误以为库珀在这里重新领回了她。如果贝尔蒙多在筋疲力尽的最后一瘸一拐地走入的,是新浪潮往后十年肆意横行的光明坦途的话,卡拉克斯就在用德帕迪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踉跄宣告浪潮彻底烧为灰烬。世纪末,借着一个在文明错误的交媾中而生,又不可能被文明消化的“怪瘤”,卡拉克斯唯一一次,也是告别仪式一般地沉入了刻板印象的世界中,在这里复仇一般徒劳地奔波,发热般地写作,毫不留情地自嘲,也得偿所愿地被人击倒在地。这是专属于电影的通道,布满奇特的空间,经由噩梦般的绝望,它会通向13年后的那个酒店房间——在那里真相将不再重要,当年愤怒至麻木的年轻人要说出这句话,“是,我被骗了,那又如何?”

44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很堕落很癫狂的故事可惜没完全拍好 前半段几乎是电视剧后面才渐入状况但期间的衔接可以说是断裂的 还有很多场面显然在导演脑海里但拍不出来 都是改自古典小说有点Zulawski的意思但没他的条理和调度.女主好美好美...最神奇的是这片里竟然还有Rammstein出演

46分钟前
  • |
  • 推荐

レオス・カラックス『ポーラX』看得心绞痛,哭死了。想起尼采那句:“当一个人望向深渊太久时,深渊也会回望向你。”真想找来大师海灵格为皮埃尔做个家排,也许会深入灵魂黑暗幽邃的腹地,发现这宿命的爱痛纠结,究竟在哪一日落种,根植在哪一处。

5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非要那样吗?!压抑S了,受不了!觉得影评强过电影本身。因为太短的时间包含了太多的东西,让人消化不了。任何爱恨都是有原因的,既然没有交待清楚,就有牵强的感觉。

52分钟前
  • 何亦诺诺
  • 还行

他们嘲笑中国人唱卡拉OK.

54分钟前
  • June
  • 还行

好好活着不行么?为了一个不知道从哪儿蹦出来的妹妹竟然抛弃了姐姐甚至未婚妻,然后操了自己的妹妹!!无语了。男主自从瘸了之后步速大有提升……

56分钟前
  • 拂袖斋客人
  • 较差

擁有白色的寧靜、明亮的高貴,卻等待著一個黑色的秘密、一個宿命的冥冥注定來奮不顧身地從頭開始,奔向自由。創作者相信著細若遊絲的本能,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真相。而旋即那深刻的黑色現實是作家難以招架的,「真相」的苦難與當頭棒喝,使得他夢似的信念似乎越來越成為虛構。而曾經明亮的生活亦再度入侵,更加讓人脆弱、懷疑、遺憾又焦灼。創作者最後是無法面對真相,無法接受自己的秘密被揭穿的。對自我與真實的野心,總是和絕望相輔相成,讓人在偏執中自毀。卡拉克斯太過於厲害了

60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力荐

让人着迷的一部影片,我觉得Isabelle 只是Pierre 逃离看似阳光明媚其实充满虚伪和谎言的上流社会生活的借口,Isabelle 的苦难如此骇人离他如此之近,给了他抛弃一起的勇气。最喜欢的一段是Pierre 带这三个流浪的女人去中国人开的夜店里听歌,那时候他既温柔又伟大,让人真想狠狠亲一把。

1小时前
  • 容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