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综艺大陆2020

主演:马东,周迅,大张伟,张亚东,郭京飞,周深,汪峰,付菡,曹璞,王静涵,王梓,伍晓东,Chace,安雨,肖骏,万家豪,聪聪,赵阳,夏冰,魏飞,彭坦,吴涛,张明,张宇煊,白举纲,张星,殷之豪,张一航,李赫,李剑,邢星,邓力源,木玛,大伟,华东,刘敏,黄锦,李沂邦,徐维均,蔡维泽,郑光良,仁科,茂涛,卓越,夏颖,林玉峰,高欣,赵强,吴狄,白熙东,刘家辉,虫子,刘昊,边远,刘虹位,豆豆,咪咪,捏捏,王彭,李岩,李凡,王国旭,郭龙,张佺,马雪松,武锐,蔡翔,罗霄,孙伯元,裘咏靖,陈仲颖,李青,张守望,李维思,陈军宏,

导演:王雪,陈雨璇,周宗政

 剧照

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1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2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3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4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5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6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13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14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15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16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17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18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19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3 20:22

详细剧情

  该重磅原创音乐综艺由周迅、大张伟、张亚东、马东担任超级大乐迷。节目集结了野孩子、达达、joyside、后海大鲨鱼、重塑、傻子与白痴、福禄寿等33支最具代表性的青年原创乐队,将通过一场场精彩的现场表演,多维度呈现乐队的独特风格 和魅力,竞逐2020年度HOT5乐队。

 长篇影评

 1 ) 野孩子:那些固执唱歌的中年人

在最新一期《乐队的夏天》1V1改编赛中,野孩子因选歌“违规”退赛。问到退赛理由,张佺向我解释:“有一些东西我们不愿意去触碰,因为那些东西正在毁掉我们最基本的音乐审美。”

再唱起《黄河谣》,张佺觉得跟每次演出时候演唱一样,就像是舞台上的仪式,表演前心里总会有期待,精神也要更集中。有时候排练到一半要练这首歌,大家都会先休息一下,把各方面都调整好再唱。这首20多年前因为身在杭州思念家乡兰州而写的歌,几乎成为了所有兰州人的公共记忆,也伴随着野孩子这个乐队20多年的更迭,总是携带着很多信息,甚至渐渐与歌曲本身脱离了关系。 张佺说希望下次演出的时候,会唱的朋友能一块儿唱,这样这首歌才会更有意义。

在最新一期《乐队的夏天》1V1改编赛中,野孩子并没有按照节目组的规则改编曲目,而是选择了唱自己喜欢的歌,最终退赛。

对于这个选择,张佺发来文字回复我:“每个人对国风的理解不一样,我们想唱一首真正的国风。我们希望一首歌的改编过程能让我们有良好的精神体验,有一些东西我们不愿意去触碰,因为那些东西正在毁掉我们最基本的音乐审美。”

这支成立了20多年的乐队有太多的故事了,每谈到一个话题,成员都会不自觉的感叹一句“这段很长很复杂啊”。本文仅根据乐队发展的几个重要地理坐标挖掘故事,关于他们的音乐、他们的事,还在漫长的时间和庞大的音乐世界里等待被一次次倾听和发现。

兰州:小城、乐器、注定的相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不满20岁的张佺在青海省门源地区做长途公交汽车售票员。难得离开自己的家乡兰州,张佺期盼着车能一直往前开下去不要停下,期盼着去更远更远的地方,有时候甚至会忘了自己是一名售票员,而更像一个面对着全新未知的旅客。

但是长途公交汽车的线路只有几条,很快张佺就产生了厌倦。直到认识了几个会弹吉他的朋友。那个年代吉他正流行,虽然不是人人都会弹,但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几乎家家的墙上都挂着一把吉他。在枯燥的西北生活里,吉他弹唱一两首歌是最大娱乐,也是骄傲的事情。

门源旁边有一个劳改农场,里面不乏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来的犯人,他们隔着高墙分享流行音乐,还有自己创作的囚歌,也为门源带来了特殊的“都市气息”。

张佺最早学吉他,就是跟单位里一个劳改农场释放的人员,对方冲着他的诚意,教了一些基本手法,没想到张佺练得特别认真,经常听着收音机和磁带扒谱子,业余时间全扑在练琴上面。当时的张佺没有想太多,就觉得学会吉他可以弹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很多地方,模模糊糊有了这样的想法,但仍然没有具体的方向。

渐渐张佺厌倦了售票员的生活,1988年,20岁的他辞掉工作回到兰州开始四处寻找在舞厅当伴奏乐手的工作,又阴差阳错的半路改学贝斯,跟着大家一起在舞厅伴奏一些港台流行歌曲。也是在那段时间,张佺认识了曾经野孩子的另一位成员索文俊(小索)。

而与此同时在甘肃小城白银,少年张玮玮的父亲花掉大笔积蓄从广州买了架钢琴给他,把自己对音乐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每天的课余时间都被拿来练琴。小学回家的路上,张玮玮碰到了在街上跟别人打群架、抢了自己零花钱、两家只隔着两排平房的少年郭龙。

成都、杭州:漂泊、挣扎、出发的野孩子

当渐渐疲倦了兰州的伴奏生活之后,张佺来到了成都,还结识了野孩子乐队的第一任鼓手周国彬,随后不久小索也追随至成都。

成都那时候物价低、餐饮业发达,张佺觉得每天都有好吃的,收入也不错,简直太好了。

那时开始有一些国外的音乐进入,成都有不少卖打口磁带和CD的店。张佺还记得刚去成都的时候朋友给他听了一支叫做Casio P的日本乐队的歌,“当时被吓坏了。兰州相对封闭,大家都是互相学习和借鉴,并没有更好的渠道去接触音乐。成都的文化更发达,听到的东西更多,所以在成都很有收获,整个过程也特别好。”

从成都开始,张佺和小索开始了乐队的漂泊生活,在每个城市少则停留一两天多则几个月,似乎跟曾经梦想的生活一步步接近了。随后又辗转到杭州,就这样从1989年到了1995年。那段时间漂泊成为了常态。

在杭州,张佺和小索每个月的收入突然变高,每个月能挣一万多。但是没过几个月大家都厌恶了充斥着醉酒和廉价歌曲的生活,觉得特别不舒服。那时候也听了很多国外的好音乐,对音乐有了自己的判断,开始觉得生活与内心的审美越来越远。张佺和小索决定离开。

唯一怀念的,是杭州的生活环境,不工作的白天和下午张佺和小索经常去西湖边,那时候西湖还没有那么多游客,两个人就在西湖边坐一下午弹琴唱歌,那个状态让几十年后的张佺回忆起来依然很难忘。

在即将离开杭州的那段时间,张佺和小索正式成立了野孩子乐队,并决定去做烙印在他们身上的带有西北民歌风格的新音乐,写了野孩子前期的一些作品。张佺为此写了一首诗《我们走吧,野孩子》,其中写道:“风雪中吹来的孩子,把无羽的翅膀,寄生在文明最糜烂的角落”;“我们走吧,野孩子,就算那条河早已干枯。”

北京:沉淀、移居、拉面馆般的河酒吧

回到家乡兰州,张佺和小索用40多天的时间沿着黄河开始徒步采风,收集甘肃和青海本地的民间歌曲元素,也开始正视自己的原创音乐,试着把花儿、信天游、秦腔加入到自己的音乐语言里。在陕北的一个村子里,他们看到有两位老人头戴着毛巾双手放在膝盖上,一语不发一首接着一首地唱,受到很大的震动,后来在《黄河谣》里,他们也学习了这样的仪式感。

这种音乐的形式感动了无数人,也让很多人看到了西北民间歌曲与流行音乐融合的可能性。2013年台湾的电台节目《音乐543》邀请野孩子来录制,介绍他们的音乐是“绝不可能出现在台湾,台湾乐迷也几乎从来没有听过的。”

兰州的闭塞让他们没有停留太久,野孩子就来到了北京。

乐队在旧鼓楼大街附近的地下室住了三年。刚到北京的时候乐队好几个月都没有演出,加上之前张佺和小索都是在不同的乐队做贝斯手,新组合的乐队需要自己弹木吉他,张佺又重新拾起吉他,开始边演出边排练的忙碌生活。

2000年左右,李正凯和陈志鹏加入野孩子,也让野孩子的音乐有了更多的突破。后来张玮玮和郭龙也如愿加入了他们仰慕已久的野孩子。

提到在北京的生活,就不得不提到那个被载入民谣史上不可忽略的“河酒吧”。

最初只是为了乐队有排练的地方和能有一些收益让乐队在不演出的时候也能维持生活,张佺盘下了位于三里屯南街的这家20平米左右的小酒吧。

提到那段日子,几乎每个参与其中的音乐人都会瞬间露出笑脸。乐队成员们早晨排练、下午休息,傍晚开始营业,直到凌晨三四点。乐队成员们既是表演者,也是服务员。放的音乐和请来的乐队都是用心挑选的,张佺考虑的都是怎么把演出做好,怎么更新设备,怎么让大家更放松更舒服。西北人开的店没把赚钱看得特别重,张佺和小索经常会请大家喝酒,每天热热闹闹不知疲倦,苏阳曾经形容说那是“像拉面馆一样的河酒吧”。音乐人们则从天通苑、从东北旺各处聚过来,醉了就睡在小索家。

那段时间张玮玮每天都盼着星期三的到来。这天的河酒吧跟平时不太一样,平时的演出都是乐队排练好了来表演,星期三则是玩的时间,张玮玮和郭龙、万晓利、小河一起一半像干活儿一半像演出,每一场的表演都不一样。每个星期三来的人不多,但都是好玩的人,小河会在酒吧拍卖画,张玮玮就即兴拉手风琴弹《步步高》。

有一次舌头乐队做了一场不插电,郭龙在外地并没有看到现场,回来之后听了录音看了很多照片。那天酒吧人多到站不下,大家就站在马路上看,录音里充斥着观众的嘈杂声,热烘烘的人味儿和汗味儿,好像听到录音瞬间就能回到那个街角。

彼时还没有民谣这个词,野孩子跟其它乐队一样被统称为地下乐队,在城市最繁华地段,固执地为相同的心灵歌唱。

然而热闹的时间里,张佺渐渐发现没有时间和经历创作,做河酒吧的那几年几乎都在社交、考虑经营,太多跟音乐无关的琐碎事儿影响了乐队的发展。张佺觉得反正在北京也没什么发展,还不如去安静的地方大家先好好生活,毕竟做音乐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如先安居乐业,把生活过好。“北京没有给我归属感,我在北京永远都会有疑问,明年我会在这儿吗?还不如早离开在另一个地方安顿下来,再慢慢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安娜伊思·马田还记得2002年野孩子受邀参加首届丽江雪山音乐节的时候,消息传到河酒吧,大家都兴奋不已,这是这支地下乐队第一次参加音乐节。在云南看到的悠然生活状态也坚定了张佺和小索离开北京移居云南的想法,河酒吧就此关闭,而张玮玮和郭龙刚刚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活。

再回顾河酒吧,张佺和郭龙、张玮玮异口同声,觉得那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才诞生的,以后不会再有了。张佺说道:“那个年代,我们在那样的年龄,才有那样的激情跟朋友相聚、在一起讨论音乐和艺术,特别有朝气。不像现在‘丧文化’成了主流。时代不同人也不一样了。我们那个年代每个人的脸上都很有追求很有朝气。”

张玮玮则觉得,中国这么多城市,这样的酒吧有很多,只不过没人知道而已。是因为这拨人一直说说说,也有人去写,被加工美化成了那个样子。“它很好,但并不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在成都重庆贵阳上海有无数这样的酒吧,一点不比我们差,也在创造属于他们的天地。而且留恋过去没有意义,我们都特别恋旧,都想留在过去,但事实证明过去就过去了,不要眷恋。与其眷恋河酒吧,不如去走到一条江边。”

云南:分别、更迭、还要继续歌唱

也是在那段时间,小索被检查出了胃癌,在2004年的10月30日去世,也最终没跟张佺汇合,第一代的野孩子乐队也因此解散。

提到小索,张佺的语气有些黯淡,他说:“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行走江湖的朋友,这样的友谊突然没有了,确实不太容易接受。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支撑不在了。我差不多用了五年的时间去接受这件事情,然后才开始继续这样的音乐生活,那五年的时间我是没有任何打算的,就是承受的过程。他对我的影响已经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可能是全部的生活吧。我全部的生活都是围绕着野孩子,河酒吧只是短暂的插曲,一旦有这样的变化,肯定所有的一切都变了。”

在云南,张佺在昆明、丽江、大理之间辗转了几年,日子变得简单,除了练琴、学习新的乐器,也开始脱离野孩子的风格创作一些自己的歌曲。

2008年张佺开始回北京演出,慢慢的就跟还在北京的张玮玮和郭龙又组到一起,随后2013年张玮玮和郭龙也搬到了云南,彼此隔着从阳台就能翻到对方家的距离,彼此见面除了排练就是踢踢毽子。“如果按大城市的规模我们住得很近,但是按大理的规模我们还是挺远的,从我家到周云蓬家开车要20分钟,很多做音乐的朋友离我家都只要5分钟。”

现在的野孩子由张佺、郭龙、马雪松、武锐、王国旭组成。几次人员更迭,张佺觉得乐队是很特别的集体,队员之间不管是生活中还是舞台上都是互相依赖的状态存在,所以更换成员是正常的事情,但也是苦难和痛苦的,需要很长时间适应。但是另一方面,乐队也需要循环和改变,“我觉得所有乐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旧的成员离开新的成员加入,多少年之后又回来,这些都很正常。”张玮玮也说,这次自己没参加野孩子《乐夏》的录制,但看到这一期的现场特别感动,好像远一点更能放松下来。

这些年张佺的变化不大,音乐上所有精力都放在野孩子上面,生活中有了两个小孩,“是普通的一个家庭成员和一个父亲。”乐队成员们也都各自有了家庭和不同的爱好,每周维持着两到三次的排练节奏。他说云南气候好生活舒适,但是也让人有惰性,在云南做事情总是会拖延,“在大理我已经算好的了,大部分人都把两天的事情拖一个星期。”

也是因为那份舒适,野孩子已经不像当年“最纪律”的乐队那样排练了,张佺觉得音乐毕竟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时候可能也不需要特别高的技术,只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就够了。

在采访的结尾,我问张佺还想做多少年的乐队。他想了想,笑着说希望至少还能做10年吧,越多越好。“健康、表达能力、成员都是原因。如果这些都不在了,野孩子也就没有意义了。”

而更多被乐迷听到的,是他们那句:光阴如水,光阴如火,我们在大地上只唱一生。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系作者本人

 2 ) 不只是气泡水摇滚乐,也是关于如何焦虑的教学手册

在看第二季《乐队的夏天》前,我的心理预期是相当明确的:除了音乐所带来的直接而短促的愉悦,与具体城市有关的怀旧,以及一点点微信群里的谈资外,我不指望能从这个节目中获得其他额外的内容。毕竟在如今的现实下,这个节目最精准的定位,应该是夏天放在冰箱里的一大桶玫瑰色的气泡水。不会发胖,没有营养,每周固定传输一些引发愉悦并在每个人体内的“媚俗检测仪”(语出vlog“德国乐迷看乐夏”嘉宾Max)预警边缘持续游走的东西。

和所有综艺节目一样,《乐夏》也需要讲述自己的故事。至于故事讲述的对象,两季以来十分确定的感觉是,节目预设的首要观众群体,是处于25-35岁,差不多刚刚迈出大学校园,被摇滚乐哺育大,在看节目时舍得充爱奇艺会员的一代人。也是从打口磁带、CD、soulseek、电驴、ipod classic之间的某个媒介开始,最终转移到网易云音乐qq音乐听歌,且会在公司年会上拿把吉他唱歌的一代人。如果说今日大学是集体性地训练中产阶级的场所,那么他们则刚离开校园,开始自己的社会化,“学习”成为中产的人生阶段。

想象这样一个每周蹲守在电脑前的群体并不困难,因为《乐夏》所力图编织的故事,首先是关于离散的故事。谁谁谁出国啦,谁谁谁觉得累啦,谁谁谁生活压力太大啦,一个亲密无间的小群体突然变得稀疏,梦想被放弃又捡起,忘了吧那摇滚乐,等等等等。《乐夏》乐此不疲地讲述着这些聚散离合的故事,重复着一种微观的集体生活的失落。有趣的是,乐队的聚散,先天地和节目所想象的观众群体脱离大学的集体生活,而进入原子化的社会生活的个人经历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离散的怀疑和对现实的妥协,从而被有效的抚慰了。他们散了,他们不过是和我们一样的凡人;他们没有散,他们是比我们更有理想的凡人。

这种观众和乐队之间生存状态的相似性,使得观众得以建立起和乐队的某种亲密感,它不但代表了自己听歌的品味,也在确认了自己正在逝去的青春。关于如果姑且默认“乐队”都约等于“摇滚乐队”的话,那么《乐夏》从头到尾做的,便是把摇滚乐的愤怒、反叛和颠覆性力量,整体地改写和替换为因离散所引发的现实的、城市生活的焦虑。在时间上,摇滚乐被限定为年轻的、不完整、不成熟的状态;在空间上,这些乐队反复呈现为“地下”和“半地下”这一游走在社会主流之外,但又是牢牢占据着某种由所谓“专业乐迷”所规定的评介体系的合法性。专业乐迷之尴尬或许正在于此,在一场由地下转入地上的成人礼上,他们还在用青少年的标准来看待舞台上迫不及待希望长大成人的乐队。

我实在不想为连篇累牍的政治经济学大众文化研究再添加一个复制再生产的庸俗案例,但在《乐夏》节目中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就是这样一种收编。因为看出这一切实在是太容易了,摇滚乐先天携带的愤怒、反叛的本性遭遇综艺时的尴尬,与年轻人遭遇社会时的种种不适,不断在在离散、妥协和失落的故事中发生着象征交换。摇滚乐和年轻人的青春,都在被各自领域的秩序所覆盖和书写,因此看节目宛如观众的自我镜照——看着自己熟悉的乐队和音乐如何被爱奇艺这样的主流资本制作的综艺节目所遵循的价值所改造整编,就像是看着自己如何被社会秩序所驯服,并最终成为他的一部分。“啊,他们也会变的,就连歌词也变了。然而谁又不是如此呢?”

没错,试想一下,人们一口气做了五天的社畜,周末回家瘫坐在沙发上,拿出冰箱里的甜水,打开爱奇艺app里,只想用糖分稀释一下苦涩的日常生活,他们看到的并不是摇滚乐还在反抗自己所无法反抗的东西,而是连摇滚乐也无法反抗这种生活的现实,从而确认了屏幕两端同时发生着的妥协。接下来的事情,甚至都有些博物学的味道了。制作方像初次步入植物园的林奈一样,开始为乐队精心编织谱系,以便于具体地放置观众的各种情感和记忆。它们不但被分门别类,甚至像春晚节目单那般被赋予了颇富张力的顺序,木马和暧昧的诗意相关,野孩子代表某种自己永远无法具体描述却只能用“原生态”一言以蔽之的关于华夏边缘的想象,达达则代表了所有关于南方的表达,即便这个南方事实上仅仅是到达了武汉……整个过程,用上一季《生命因你而火热》中最富有意味的一句改编可以总结:从“不能继续的革命”,到“不能继续的诗篇”。

由此,《乐夏》在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的同时,也成为一种中产的训练:训练人们习惯于一种被糖水稀释的摇滚乐和它背后的故事,训练人们接受自己能够观看的东西,同时也训练人们分辨不必去观看的异物。譬如Rustic,音乐之外,他们只是被表现成无法分辨速溶咖啡的穷人;譬如在音乐上具有实验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五条人,在匆匆展示自己关于城乡结合部的发廊或是晦暗灯光下的台球摊有关的底层生活经验之后,只能以节目中为数不多的谐星的姿态出现——你能想象这是一支在《晚上好,春天小姐》里写出性工作者日常生活,写出“市长先生把你遗忘了吗”歌词的乐队吗?还有野孩子,每次看到他们,我只能想起的《生活在地下》里那句歌词:“北京北京不是我们的家,我现在才知道,劳动的人是最穷的啊。”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国产综艺节目都是另一个版本的《三十而已》。套用王尔德的话,综艺里的一切都和焦虑有关,只有焦虑本身与其无关。那么必须要的问的是,焦虑本身是什么,是一个滚烫得无法去触摸的现实,还是围绕着它的所有不断延宕的形容词,以至于这个现实最终成为一个在大多数时候都无法在荧屏上被述说的东西?这也成了《乐夏》甚至所有综艺节目最奇特的地方:节目的内容好像完全和现实无关,和现实中这一场瘟疫完全无关,到如果剪去片头现场观众防疫检测的部分,谁能看出来到这是一个2020年的综艺节目?节目除了徐徐展开一副纷纷处在油腻危险边缘的中年文艺青年图鉴,还展现了哪怕是一点点的社会现实吗?或许也有:在此刻的中国,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的流行文化无法直面现实,才是最大的现实。

所以《乐夏》不是关于如何焦虑,而是教人如何去焦虑。应该焦虑的是房租,工作,婚育,柴米油盐,如何妥善地安放自身无法坚持的梦想,给自己的放弃做出安全的解释,体面地和友人相聚和告别。这些故事好像和音乐,和乐队都没有什么关系了,因此似乎也可以说,在摇滚乐的愤怒与年轻人的不成熟状态完成象征交换后,生存焦虑和无法直面现实的焦虑也在节目中完成了符码转换。彭磊描述的那个时刻好像成为一个种种交换的象征性的现场:步入中年的乐手写不出歌,孩子在客厅砸破了自己脑袋,当他从医院疲惫不堪地回来时,却毫无预兆地一顿暴写,反而留下这几年自认为最好的作品。但这一年看下来,新裤子的生命与其说因为摇滚乐,倒不如说因为乐夏而火热,因为他们不但学会了如何去焦虑,也在节目中教会了别人如何去焦虑。

必须要说的是,摇滚乐不能被本质化为必然的愤怒和反叛,乐队的夏天显然也不是摇滚乐的夏天,但到了第二季,似乎这种叙事所取得的成功,已经让编织故事重要性大于对音乐风格和技艺丰富性的展示了,哪怕故事早已同质化到令人厌倦的程度。同时,在第二季乐队的水平显著提升的前提下,关于音乐本身的讨论反而又变少了。年轻人崭露头角,他们拥有令人震惊的技术,但是又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非常有礼貌,但好像没有什么性格,也好像没有丝毫的愤怒。不过话又说回来,节目中的所有人都好像没有什么愤怒,都乐呵呵的。回想了一下,好像只有彭磊展露过那么一点点愤怒,而那又是关于自己不愿意活在地下却又无计可施的愤怒。讽刺的是,当他在乐夏的舞台上唱歌时,这最后的愤怒,也成为了关于愤怒的表演。

 3 ) 只有倔强的“野孩子”,还试着给年轻人“上一课”

《乐队的夏天》都放弃了,野孩子还没有放弃

谁也不知道,每一个周末的到来,马东和他的《乐队的夏天》会搞个什么样的矛盾或是噱头出来——这仿佛已经成为这档节目的标志了呢。

或者马东在心里也在感谢野孩子乐队,因为他们自身的坚持,创造出了这么好的一个“话题”。

事情的来龙去脉看过节目的观众应该都清楚。

在《乐队的夏天》改编赛的第二场当中,组建超过25年的野孩子乐队因为对节目组提供的“国风”歌单并不满意,选择了一首歌单之外的《竹枝词》进行了改编,并且在表演之后主动宣布接受因为违反规则而淘汰出局的结果,他们的对手超级斩乐队也完成了晋级。

其实这个结果,很多人早就在网上看到了“剧透”消息,并且基本上也能够理解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野孩子的处世方式,本身就和这档综艺感十足的节目并不相符。

他们在任何时候退出这档节目都会引发争议,却也无可厚非,因为在这个音乐的市场里,大家都是各取所需的不同因子。

所以当有网友质疑野孩子是不是在“耍大牌”或是“装过了”的时候,我们也容易发现在这次争议当中最关键的症结所在。

但凡看过节目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野孩子的音乐演绎实力,当真在所有参赛乐队当中都是非常顶级的。

《竹枝词》的原曲本身并不复杂,但是野孩子能够用他们本身独有的演唱优势以及器乐编排创造出一种足够清透且富有画面感的声音空间。

毕竟,他们是野孩子啊!

他们可能是第一个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个,敢不用乐器走上乐队综艺节目舞台的乐队。唉,他们可是野孩子啊!

野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节目组的安排呢?

我们需要再去看看,《乐队的夏天》节目组给出的“国风”歌单上面都有哪些选择。

像《凉凉》《悟空》这样的歌曲,其实应该算是最近几年时间里华语乐坛比较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们的成功,或许也正是因为里面添加了足够多所谓的“国风”因素。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也就懂了,原来《乐队的夏天》节目组的安排,在“国风”之外落下了一个字,也就是说所谓的“国风”歌单其实是一份“中国风”歌单——一字之差,却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其实节目组在剪辑过程当中也体现出来了,野孩子不是没有想过尝试遵守规则,郭龙老师自己说了,以前也和老伙计张玮玮一起演唱过《笑红尘》,尤其是有情怀的网友们也觉得,像《沧海一声笑》或是《倩女幽魂》这样的经典歌曲不能够成为候选么?

关于这些种种的问题,我相信用心听过野孩子最终拿出来作品的朋友,应该不会有太多疑问。

野孩子的那一首《竹枝词》,并不是那么波澜壮阔,也不是多么豪迈和江湖气,恨不得把泱泱中华5000年历史文化都承载进去的那种——毕竟这是一首歌,不是一首春晚的歌。

可是当几位前辈用复调的方式唱出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不用说太复杂——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

是的,问题就在这里,看到“国风”两个字,张佺想到的就是“国风”两个字本来的样子,是《诗经》的风雅颂,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当中的各种片段,是人文风情,是民间小调,是音律,也是文化。

我们都知道张国荣是好歌手、黄霑也是好的词曲大家…可是野孩子最终内部统一了私自换歌的意见,相信也是因为没办法说服自己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香港词曲来代表源自《诗经》的文化内涵。

仔细想想,无论“沧海一声笑,涛涛两岸潮”还是“红尘最可笑,痴心最无聊”让人想到的古风确实也像极了金庸笔下虚构的江湖情仇,可矍铄如金庸老先生历经的岁月,也只是泱泱中华历史当中极小的片段罢了。

我们相信野孩子来到《乐队的夏天》并不是简单的赚钱和涨粉——虽然当今大把乐队削尖了脑袋想上这个节目确实是为了这个目的——可野孩子并不需要通过这个渠道去做这些事吧?

因为对于音乐的普及,对年轻人音乐文化的教育,终归还是要有人去做的。

而这些东西,也是被《乐队的夏天》节目组在第一季尝试过、然后在第二季节目当中完全放弃了的。

回想《乐队的夏天》第一季,剪辑老师在努力地告诉观众中国摇滚老一代的坚守以及新一代的艰辛,张亚东也利用每一个机会给观众讲解什么叫雷鬼、哪个叫放克。

可是节目到了第二季,张亚东出场戏份的减少也直接代表了为观众介绍专业摇滚知识的科普部分直线下滑——毕竟你不可能指望朋克教父去讲述音乐理论知识。

他们明明请来了旋转保龄、不速之客、左右、超级斩……却压根不想告诉让大家看清楚Rockabilly是什么、硬摇滚新金属任天堂核有什么区别

反而是一味捧起更有故事或是更能圈粉的乐队主唱们——是的,连乐手的镜头都少之又少,还指望他们传播和普及什么呢?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感谢野孩子,因为只有他们这样的坚持,才让年轻人至少看到了原来综艺的舞台上是可以出现“文化”的。

他们知道一定会带来争议与非议,现在的微博知乎上面多的是,大家都能看到;他们也知道这代表着出局离开,他们甚至自己主动提出了这个去向,但是他们只是希望让这一首歌时间的音乐表达不被节目组的敷衍和不用心所扭曲。

其实《乐队的夏天》准备的歌单,从节目的角度出发并没有错。只是米未女孩们的策划是从更多观众认可的综艺世界观作为起点理解了“国风”两个字,而野孩子是从“国风”二字的根源来理解它——一个在第二层,一个在第五层,中间没安电梯,大家就需要多点时间来理解了。

在这场比赛播出之后,野孩子乐队的吉他手马雪松老师也表达了对于对手的尊重。他认为年轻乐队是“有内核的,他们的专业技术就是内核”。

超级斩乐队的表现也对得起老前辈们的赞许。

其实所谓这一组两支乐队的“关系”是很良性的,双方都在学习相互之间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至于那些“保送”言论的恶毒评论者,只是用综艺的眼光来看待附近音乐的不明所以围观群众,在地下一层。

最后,还是想心疼一下超级斩乐队的年轻人们。

他们没做错什么,只是输了一场规则有变化的比赛,可他们的比赛还在继续,这是对年轻乐队来说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野孩子因为把自己推在了风口浪尖上,所以把他们可能迎接的腥风血雨也挡下了不少。围观网友如果连野孩子的音乐都没办法理解的话,对于超级斩的任天堂核就需要更多时间去消化了。起源于隔壁国家的“Baby Metal”已经用类似的风格征服了欧美,就像我们自己的九宝一样。

对于摇滚乐、对于独立音乐,观众还是需要包容一点——这可能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吧。

 4 ) 彭坦:我曾希望自己迥异于“达达”,后来又回到了它

时间回到2004年9月21日的晚上,达达乐队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了第一场演唱会《黄金时代》,当时意气风发的达达连着唱了20多首自己的歌,对着歌迷大声喊,我们要让你知道什么是最受欢迎的乐队。有报道说那时候每结束一曲,都有工作人员跑上台换一把吉他给主唱彭坦,担心琴弦随时会在激烈的弹奏中折断。

演出结束后留下来一张模糊的明信片,是张从远处拍向舞台的照片,看不清细节,只有纷乱的灯光。彭坦还记得当时自己在那张明信片上写了一行字:“时光飞逝,多么沸腾的夜晚在记忆中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唯有那一瞬的声音却永远留在这里牵动我们的情绪,震撼我们的心灵”,写完突然有点失落。

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叫达达的乐队将在半年后解散,这已经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正式专场演唱会。更没想到等到乐队迎来“恢复播放”,时间已经到了2020年。

彭坦的《子夜集》
新专辑《子夜集》是彭坦第一次把整张专辑拆散成为日记一样,做完一首发一首,整张专辑以单曲为单位先后发表于两年间,直到2019年末集结成辑时才再次统一进行了编曲及后期处理,以达到专辑作品感的平衡。创作上不再拘泥于原来必须要几年攒一张唱片,而是跟生活已经在一起,随着生活的改变情绪随时留下来这些痕迹。

“我要做迥异于达达的音乐”

离开达达乐队之后,彭坦颓废了两年,有过当快递员和咖啡师的想法,最后做了一张被现在的他称为“有了泛浪漫主义端倪”的个人专辑《少年故事》。

那时候彭坦使劲儿想摆脱达达乐队主唱的标签,做出自己的音乐风格。2008到2012年期间,《黄金时代》被乐迷翻出来再一次得到了认可,演出时候台下乐迷喊的还是达达的名字,真正能让大家大合唱的歌也还是《南方》。彭坦本能的屏蔽了这些声音,想让事情就静静的过去不想再回味过去。后来慢慢对于唱达达的老歌还是自己的歌有了摇摆,任性一点的时候,在上台之前就决定了不要再唱《南方》,哪怕台下乐迷的呼声再高。

彭坦说那几年自己和老的达达乐迷彼此在远离,大家心照不宣,却各种感受都有,五味杂陈。

到了2013年,彭坦跟摩登天空合作了《迁徙》,这种感觉终于慢慢变淡。《迁徙》是一张让彭坦特别用力的专辑,做得也尽兴,加上摩登天空这个厂牌当时也经历了重塑和转型,好像也让彭坦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公众人物的身份标签,远离了之前的种种。到了《电子天才游戏计划》,彭坦已经能够很无所谓很开心的享受音乐,跟各种人合作。

那几年彭坦的演出频率不高,偶尔也会有由于乐队成员的变更、准备仓促,而差强人意的表演。2014年《电天》发布之后彭坦有一个在长阳音乐节演出的机会,那是他第一次在舞台和乐队合作演出《电天》的音乐,电子音乐结合乐队在舞台上如何呈现牵涉到很多技术和问题,对于彭坦来说也比较陌生,他高强度的排练了一个多月,但演出的结果是崩溃的。

那天彭坦的状态不太好,现场技术也出现了问题,整个演出延迟了40多分钟,台下观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快走掉了一大半。慢慢的躁动和骂声越来越大,到最后只剩了几百个人,整个气场都非常黑暗。终于登台表演的彭坦一句话都没说,也没有一丝笑容,崩溃地完成了表演。

反而是那天去看彭坦表演的几个好朋友,知道他为这场演出倾注了很多,在结束之后安慰他说从来没有在台上看到过他那样的状态,甚至是最棒的一次。彭坦有些诧异,但事后想想也挺有意思,知道这种状态很难再现。

此刻坐在摩登天空的休息间里,彭坦回顾自己这十几年的个人创作,慢慢的说:“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可能是下意识的,但其实还是会很刻意而为,有一种东西驱动着我,去做迥异于达达的音乐。”

“做完后我想警惕浪漫主义”

做完了少年感的《少年故事》和《easy》,黑暗需要力量的《迁徙》,好玩有实验性的《电天》之后,在2016年,彭坦有过一段时间的低迷。好像突然失去了方向,觉得对自己想要尝试的东西和追赶的时髦一下子都失去了兴趣,不知道自己该表达什么。

恰好是在那段时间,妻子春晓怀了宝宝,彭坦的重心放到了家庭上面,发现自己根本没法在这样的状态下去思考一个未来专辑的概念,就慢慢的选择了放弃,只是随着生活做日常的记录。

周围比彭坦先当爸爸的音乐人对他说了很多崩溃的感受,讲述有了孩子之后生活的彻底凌乱,也让彭坦有些害怕。但是随着女儿降生的那一刻,彭坦突然发现这些顾虑简直太幼稚了,曾经的忐忑踌躇在这个新生命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所有预先的感觉统统被击碎。

不知不觉间彭坦把两年的时间全身心放在了女儿身上,不再想要着急的用音乐去证明和解释什么,直到发完“六面体”音乐计划的前六首歌,才发现这张专辑的概念可能就是这样。它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也不再有小时候那种寻求一个在大家眼中的定位和认知中的彭坦,并获得认同的欲望。

彭坦笑着说,现在家庭肯定是第一位,音乐,可能还排不到第二吧。在《子夜集》里,彭坦做了一次彻底的逃避,把生活的一切都寄托于那些角落里的诗意和浪漫,不再执着于那些需要全力以赴解决的问题。

他介绍“子夜”的概念:“每个人每天24小时都会经历好几个时段的生活,每个时间可以做的事情随着年龄增长会形成规律,做音乐这件事情在有了孩子以后会变成不像原来那么随机,而是在相对固定的孩子睡觉后的晚上,所以这张专辑都是在这个时段创作和打磨的,呈现出来的也都是生活中的某一个比较恒定的状态。生活中的其他面我就没有留给音乐,或者没有留到这张专辑里去表现。小时候对待音乐的荷尔蒙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会慢慢被自己的经验和欲望归纳起来。”

专辑里有一些碎片化的诗句,来自于彭坦的这些日常记录,有的成为了歌词,有的无法被音乐承载就在归纳唱片的时候以手稿的形式被放到唱片小盒子里面,和照片、父亲为专辑写的标题一样,尽可能围绕音乐,丰富作品最终的面貌。

就是在这种专辑里,彭坦回到了生活中那个很模糊的存在,不再是前达达乐队主唱、春晓的老公、或者谁谁谁,而是他这么多年一直在追求的,那个模糊的、舒服的、难以定义的存在。这很像当年达达从众多武汉乐队中走出来的时候一样,是最模糊最难被归类的一支乐队。

“人生有不同阶段的,没准老来癫狂也有可能。只是说是人生的中间,尤其是初为人父的时候,就会希望某种程度上把自己隐藏起来。借由这张《子夜集》告诉大家,我想跟大家分享的,都是生活的角落里特别诗意的东西。不太被关注到,但是当你凝视它的时候,它会给你生命丰富的感觉。我发现我特别着迷这种东西。”

面对专辑的发行,彭坦也有了自己的恐惧,那是在一个状态里越来越舒服,随之而来的恐惧。在做完《生活的诗意》之后,他意识到自己有点泛浪漫主义,就像那句歌词,是谁的青春期如此漫长,好像这句话一语成谶,概括了他这么多年的感受。

“做完这张唱片我会有一种新的紧张,就是我要警惕浪漫主义,就像时下的社会和年轻人的普遍文化倾向,比如说丧、戏谑、对一切崇高的摧毁,这种东西成为了年轻人一种彼此能够不用语言就能沟通的气质和共性,我就觉得这种东西好像是下一个巨变的前兆,不知道哪一刻就会来临。”

《再·见》达达:
彭坦和乐队成员吴涛交流了很多关于达达的新音乐是否应该出现一种新的面貌,或者应该是怎样的面貌。达达乐队决定在接下来两年时间里,完成一张新专辑,第一首歌《再·见》已制作完成,做完它彭坦才发现,几个人都是相对内敛的性格,不太喜欢在音乐中释放刺激,即使排练中有释放,但是当作品最终打磨完,那些东西也会沉淀下来,不留在音乐之中。这是达达这个乐队的个性,也是曾经离开达达之后,彭坦寻找过音乐上的刺激之后,突然体会到的。

“不在意市场,再登舞台就很酷”

2018年的春节,对于达达乐队来说,是一个无意之中的崭新开始。

彼此生活轨迹已经越来越大的四个人恰巧都在武汉,原来只是为了打发过年的无聊时间,就找了一间排练棚想要一起玩儿一下。

声音一出来,彭坦身上就起了鸡皮疙瘩,那种感觉太遥远,但是又太亲切了。彭坦惊讶的发现每个人发出来的声音音色居然和小时候一模一样,原版得不能再原版。

原本只想玩一天,兴奋的四个人连着练了三天,突然觉得如果有机会能够再回到舞台,是不是可以一起试试。

一年后,达达乐队在仙人掌舞台重新演唱了《南方》。尽管已经不是如日中天的乐队,乐迷们也已经老了,全新的市场有新的喜好和压力,可彭坦觉得,登上舞台的那一刻,他们已经做了一件最酷的事情。“这个体验是很难向别人去解释的,就是突然人生和想法都开阔了。”

再回想当年的达达时期,彭坦发现那时习惯性的会让大家回忆和共情一些挫败、挫折和压抑感,并希望尽可能放大。同事给彭坦看了一些那时候达达的采访和录像,他发现从《天使》开始,达达享受着成为明星、公众人物的荣誉,但也始终在享受和抗拒之中摇摆,没有彻底的拥抱荣誉,也没有绝对的叛逆、对抗一切商业化,甚至对于被迫解散,也不是简单的唱片工业碾压。那些经历和摇摆不定换来了大家重新回来时的淡定,十几年过去了,彭坦握着不变的那一点点东西,感受着巨大的不一样。

提到达达的重聚,彭坦用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玩”。再聚在一起做音乐,几个人多了分寸感,对于作品感的把控也更强了。比结果更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达达没给自己树立什么远大的目标,也没想过要永远走下去,只是希望能把这一张唱片里的10首歌在两年时间里做好,对得起一直追随的乐迷。

而这对于彭坦来说就像转换自己的频道一样,“可能对于自己音乐的感受会来的更确定和丰满一点。在做达达这张专辑的这两年,我会全身心在这件事情上。等达达休息的时候,我再回到我的音乐上来。这几年这些事情发生得都特别奇妙,自然而然就朝这个方向变化。”

“人生中有太多东西比音乐更严肃”

《乐队的夏天》预告片播出之后,很多人都用“归来仍是少年”形容已经中年的彭坦。这份少年感来自于对外界评论的迟钝,生活中身边人的保护,还有刻意的屏蔽,“不管是那些年自己一个人,还是现在回到乐队里,大家都好像无形中有一点在保护我。他们知道我是一个没有办法去特别冷静客观看待这些的人,我看到批评会很难过,看到表扬也会很得意忘形,慢慢就不太关注这些。”

从生活的角度,彭坦特别害怕走在街上被别人认出来,除了工作以外不喜欢引人注目。他形容这可能是早年出道形成的扭曲,被认出来就会浑身难受,但也只能很礼貌的回复。曾经有段时间碰到有人要合影,彭坦会拒绝,但是内心非常挣扎非常难受,因为他也有过看见自己喜欢的人突然出现在面前的经历。

彭坦对于自己有多少乐迷没准确概念,但却一直觉得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给到自己。他讲了一段让他觉得很满足很幸福的经历:前几天彭坦在听Tom Waits的专辑,就在同时有出版社的编辑私信他说想要寄本tom waits的访谈集,觉得他会喜欢。彭坦觉得太奇妙了,特别激动的马上接受了这个礼物。这样点点滴滴的默契的发生他一直都记得。

彭坦说,“我觉得人生中有太多东西比音乐更严肃,音乐是最天真的东西,能一直玩音乐并且陪伴着生活,是我特别幸运的一点。”

—【番外】—

“武汉的气质影响了所有创作”

个人新专辑《子夜集》里有首歌叫《午夜飞船》,彭坦在里面唱,“午夜,南方的鸟,在北飞。”

在达达乐队的新歌《再·见》MV里,镜头扫过水果湖中学、合作路、中华路1号码头,时间就这么轻易的回到了1994年彭坦中学的夏天。

而所有乐迷都念念不忘的,是当年北京雨夜,松软而潮湿的气息让彭坦想到家乡武汉,留下了《南方》。

离开了武汉20年,不知不觉间彭坦会觉得北京好像也是另一个故乡了。而故乡武汉的记忆,那些让乐迷们念念不忘的水果湖往事,也在彭坦身上伴随了他一生。

“很多人总是让我们形容武汉定义武汉,我觉得就像鼓手说的,武汉是一个没有中心的城市,因为真正从地图上看武汉的中心是长江。生活在武汉三镇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心,也有不同的感受。我在武昌长大,武昌有很多湖泊、植被,不密集的房子,水果湖挨着东湖,难得有一份宁静。它塑造了我性格里面比较浪漫的一面,也会一直影响我的音乐,在音乐里总是会有很多画面,下笔就会寄托浪漫主义的情绪。这些来了北京之后也并没有改变。”

2008年到2013年之间,彭坦回到武汉的时候,突然觉得武汉变得很陌生。那时候武汉有大型城市基建计划,整个城市在翻新改造,变得跟其他省会城市一样,原本武汉围绕着长江三镇集合的独特城市气息也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模糊,变成了武汉味儿没那么重的城市。道路越来越宽,楼越来越高,原来的小房子、矮楼、树都被推掉,也推倒了彭坦心里的一份留恋,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属于这里。

直到最近两年,彭坦突然看到了一些新出来的乐队在武汉livehouse演出的录像,音乐还没起来,台下已经开始冲撞,就像上世纪90年代还没走出武汉的达达乐队,也曾在台下的嘘声和扔上台的瓶子中间完成自己的表演,酒吧再小再破,大家依然狂野。彭坦一下子觉得特别亲切,意识到武汉还有一种原生的力量没有被改变。

—【对话彭坦】—

看到你在微博记录了大量自己的观影和音乐,将这些称为启发与重温,它们带给了你哪些创作灵感?

彭坦:就是能够和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创作者保持同步。我不能说这些是最好的作品,但确实是被最多人看到的,也获得最多肯定,代表了这个时代不断更新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像《1917》那样的电影,长镜头的编织、战争片的质感,放在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这种震撼比我当年看《拯救大兵瑞恩》还要来得强烈。所以这样的电影会让我觉得,我和这个世界一直是有联系和对话的。

当年达达乐队是被按照偶像乐队的方向打造的,但是看你的个人创作,好像你一直都没有想要往偶像的方向去发展?

彭坦:那时候公司海报上都写着达达乐队优质偶像这种广告语,心理就有点别扭。也跟那时候的社会认知有关,那时候内地的娱乐业还不像今天的生态,港台流行文化刚刚冲击了内地,对于明星和偶像大家都有刻板印象,觉得一定是很光鲜、人很nice,看不出任何刺,所有人都好。

那时候给我们的这些标签也让音乐上连带着被贴上了一样的内容。《天使》发布之后有些乐评很不屑,觉得这乐队是伪摇滚,不就是几个小男生的小乐队么。对这样的定位本能的逆反,这个劲儿拧了好多年,到现在在做音乐这件事情上,也希望音乐和别人以为的性格是能分开的。

《乐队的夏天》播出后除了乐迷之后,势必也会有一些综艺观众的讨论,比如“混不下去了才参加综艺、重组乐队”等攻击,对这些你怎么看?

彭坦:首先我肯定不会去看《乐队的夏天》的回放。如果真的传到我耳朵里,可能也不叫事儿,真正让我感到挫败的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

在达达出道的那一刻,我们面临了很多质疑,那个时候真的是非常打击人的。那时候的乐评说话分量很重,一张唱片出来只要有乐评在杂志上写了评论,基本就给你定性了,公众也会去看那些乐评,通过乐评塑造对你的认识。话语权的分量和今天网友的讨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的年轻人面对成功很坦然,这也跟那个时代完全不一样。

现在网络上的东西也还好吧,回家不会那么委屈了。

你怎么看待自己和其他音乐人参加综艺节目这件事?

彭坦:别人我不知道,从我自己感受来说我很庆幸我来到了《乐队的夏天》。去年乐夏找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开始是有点抵触的,觉得好像去一个综艺节目不够酷。但更多是因为当时乐队还没有特别成形的作品,就觉得不具备某种表达的能力。后来随着《再·见》这首歌完成,节目组也一次又一次找我们聊, 就打消了一些顾虑和刻板印象。

《乐队的夏天》的团队在我看来确实把对于音乐的尊重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虽然会有综艺的逻辑,但是前期沟通就发现他们非常尊重大家的意见,也特别真诚,一直在邀请,解释节目是怎么回事儿。以至于后来觉得这件事如果再这么推诿,反而有一点点做作。不知道节目里会面对什么,就像我们当年去签约时的心态,是一个未知,但是拒绝这个未知也不会让我变得更酷。

乐队其他几个人比我更淡定一点,我一开始比较扭捏,但他们给了我很多信心。所以就不会太考虑结果,以至于我们选择演出曲目的时候,都当是在这个舞台的最后一首歌。第一轮问我们演唱什么歌,一开始我选了新歌《再·见》,后来吴涛和大家都觉得《南方》,从乐队到公司都没有把它看做主打歌,但在大家心目中它成为了达达的代表作。而且那首歌既没有video留下,也没有好的现场留下,如果要来到这个舞台留下一首歌,那就这首吧。

疫情期间武汉受到关注,那段时间你关于武汉的歌词也被大家频繁提到,那时你在做什么?

彭坦:那段时间我也很消沉,四个月没有出门,每天的信息看得非常纠结,我们乐队又有两个人身在武汉,经常通电话慰问。

疫情期间有很多媒体想邀请我们乐队发声,作为武汉的乐队为武汉加油,但是从我的内心来说,那时候特别没有办法去做这样的事情,那个太苍白了,大家都在命运里,做任何事情都太渺小。所以整个疫情期间我离开了音乐,做不下去歌,在家画画、看书、陪孩子,整个生活都在转变。发现了好多散落在家各个角落的陈年物品,比如一整套放在角落里的画具,我把它擦干净开始画画。还有好多买了没看的书。突然觉得我们拥有的生活非常充实,我们在物质上不匮乏,但心里面确实有点浮躁。因为疫情反而获得了某种心理上的充实,觉得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系作者本人

 5 ) 从五条人到白皮书,黑马们的逆袭之路

最近在追乐夏第二季,看完了前三次晋级赛,写点观后感。

在最新一期的结尾,五条人和达文西的复活赛pk上,大张伟出了歌词题:爱、夏、酸。也是在这一期,大张伟老师动情的说着,父亲把它的吉他砸了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他心里藏得很深的酸楚。在百变大咖秀里努力的扮演着各种角色,用别人对他的嘲笑,无声的嘲笑回去。

love summer,距今约60年前的爱之夏,那个嬉皮的狂潮时代,我当然无缘经历。所以我也不会有机会,亲见jimi hendrix在woodstock上,演奏支离破碎的《星条旗永不落》。但我爱夏天,可能和摇滚乐有说不清的关系,毕竟彭坦在《少年故事》里唱:所有的故事,从夏天开始。

五条人让隔壁李诞的脱口秀节目感觉到压力。我很喜欢的书里写,商业像一个怪兽,不断寻找着下个可供榨取的摇滚歌手,当把他榨干以后,不吐皮的又去寻找下一个。这个段落,是在描写鲍勃迪伦时,说到他以反商业的姿态,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不知道五条人怎么想,但我很喜欢他们的logo,一个塑料袋。因为我很爱的电影《美国丽人》里,两个人对着一个下雪前,风中飞舞的塑料袋凝视了许久。那也是我第一次发现塑料袋原来也可以这么美,后来爱上摄影,喜欢各种犄角旮旯,或许与此有关。

五条人的音乐是市井的,却显然不会流行在市井。就像林生祥的《种树》专辑那么动听,也不会广泛流行开来。这么多年的金曲奖,国语歌依然是主流,去年九连真人这么炸,也不太容易破圈。语言的隔阂,似乎在脑中做着精神上的自主隔离。

所以去年张亚东会让九连写点中文歌,而今年,他应该是笑得没力气指导了吧。我觉得仁科的笑点是很高级的,是幽默,而不仅仅是搞笑,道上的靓仔农村拓哉,明明可以靠脸和才华,却走红于段子。

推荐听下《一些风景》专辑里的开场曲《曹操你别怕》,急促的扫弦节奏让我想起罗大佑的《诞生》,五条人的编曲很有意思,完全不是套路化的公式和弦和城市悲伤民谣。如果段子吸引了你,那不妨穿透他们帅气的皮囊,顺便听听看才华。

最新的一期,我好喜欢白皮书乐队,沉浸在那样躁郁的情绪里,以至于达达唱《南方》我都没有哭。前奏一响我觉得有点像刺猬,但是快速连续制音出现的时候,我又觉得有点像草东。尤其是中段突然安静,只剩下一点《guo际歌》的采样旋律,从安静中再次接回躁动的鼠。让我想起草东的《大风吹》,在某个瞬间突然提高了八度,愤怒的唱着“哭啊喊啊”,嘲讽的力量深入骨髓。

第一期的超级斩特别好玩,本来以为只是摆着pose的无聊年轻人,结果幕布拉下来鼓声爆裂,我就必须承认自己老眼昏花了。虽然核嗓不是我听觉的舒适区,但能够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演出,视觉和听觉都新鲜。就是歌词有点跳,还可以继续加强。

同样的新乐队mandarin,在《echo》曲的开场,戴上耳机听,有很清晰的bass在引导着乐队前进。而这时候鼓手非常克制,用小且碎的节奏和bass共鸣着,和声则若有似无的飘荡在空中。仿佛一场暴雨来临之前的碎裂空气,潮湿闷热的就要落下,这首歌是雨骤的序曲。

见到这首歌名,我还会想起名为echo的三毛,和齐豫很多年前合作的《回声》专辑,里面的《梦田》,多年以后听起来也如春风拂面。

我还很喜欢福禄寿,居然能在乐队里看到竖琴,我上次看到这个乐器还是在《圣斗士星矢》里。豆豆唱起《玉珍》的第一句,我就手臂起鸡皮疙瘩了。怎么会是这样的声音,像远古踏雪而来的巫师,在唱着祷告的祝词。“起风啦”的歌词一起,我又继续感动着,好像看见长长的送别队伍中,有人在往天上撒着白色的纸片。

说实话三期过后,我最爱的歌就是这首《玉珍》。李宗盛描述歌的时候,喜欢说“music is nothing but melody”,罗大佑也更愿意人家说他是个作曲者,明明这两位都是大家公认的作词大师。这首歌的旋律上乘,如同一笔一笔刷上的画,虽然伴奏清浅,却和主唱的声音对照鲜明。

可我更喜欢它的歌词,好多好多浓烈的思念,都化作了末尾还在喝着的,清淡茉莉花。外婆的人生随风而散,可她的苦衷和她的仁慈,连同一个女人的骄傲和眼泪,都留下来了。留不下的人,就永远留在歌里吧。

这首歌也让我想起张悬的《我想你要走了》,大概是我年纪大了,很容易被这样的歌打动。因为我也在逐渐走上,人生的离别之路。你瞧人们从来都只愿歌颂相遇,却不告诉我们离别有多快又有多慢,于是在这条崎岖的路上,成年的我们遍体鳞伤。

老牌乐队重塑和joyside,前者不明觉厉,相比听起来前卫难嚼的重塑,我普通的听感上更喜欢joyside,现场超级稳定的他们,感觉是今年的夺冠大热门。

注意第一句歌词:醒来,在这金色的梦里。在梦这个字的时候,和弦就变成迷幻的气质,然后又变得流行,然后又变得梦幻。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游荡,对我早就被和声学搞得疲劳的耳朵,是很好的滋养。

说到舒服的听感,康姆士和椅子乐团的歌都是我的菜,是想在旅行中重复播放的那种,洋溢着星空与海风的简单,听的时候也让人想起落日飞车般的浪漫。但感觉这几年宝岛其实不太流行这样的曲风,大家压力都很大,需要更如刀割的歌,比如茄子蛋在歌里质问:“这个风风雨雨的社会 要如何开花 少年人如何落地”。

看到白皮书的专辑名叫《我不高兴》,我就高兴的笑了,这乐队太实诚。今年全世界都很压抑,大家太需要快乐,关于年轻人怎样落地开花我不知道,只知道我这蹒跚的前浪,已经快被拍在沙滩上啦。

人在江湖难免被拍打,而野孩子的《黄河谣》,阿卡贝拉一出,就毫无悬念了。那种植根于土地的力量,很多时候不是靠学习乐器,或者比拼曲风得到,而是泥土上长出来,长成风中雪,夜上月,长成与这些都无关的,人的皱纹和岁月。

这次照例还有一些朋克乐队,就是彭磊说土的那种。我从来都觉得朋克很酷,greenday在很早的歌曲里唱,“Television dreams of tomorrow,We're not the ones who're meant to follow.”换到现在这个年代,把电视换成手机也恰如其分。你是否能看清那些虚无的破梦,逃出15秒层恋叠嶂的快乐陷阱。朋克乐简单直接如利刃,在过山车一样的今年,重新听着《21st Century Breakdown》,仿佛生活在歌词里。

看完前几期,明显感觉到金曲或金句的减少。没有彭裤子,今年的乐队也比想象的peace&love,所以现场评论就显得愈加毒舌,来制造适合传播的话题。在探访rustic的李岩时,镜头充满了俯视与怜悯,让人不适,这样真的不体面。

你可以看得出节目组努力的想要给音乐填充所谓的内核,却忽视了音乐本身当有力量。不管这力量是横冲直撞,还是温柔如水。希望后面可以多些音乐性的科普,对创作动机的阐述,对音乐类节目这才是内核。

说到音乐的融合,披头士在1967年面向世界直播演唱《all you need is love》的时候,就已经尝试融入弦乐重奏,更不要说《a day in the life》结尾那接近噪音一般的钢琴共鸣。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皇后的阿卡贝拉与歌剧混搭结构,后来林肯做的新金属,也在打破很多的框架。听的越多,越觉得音乐本身界限不明。鄙视链的枝条依然茁壮,我只是厌倦了挂在上面叮当作响,实则空心的果实,还是偷偷听歌,适合我这人近中年。

而关于油腻的讨论也进一步扩大。我当然不喜欢油腻,但我也不喜欢少年感,因为让三四十岁的人宣称永远是少年,就像让女人一直保持着世俗审美的皮白肤滑,本身就是虚伪的。如果一个中年人除了少年和油腻,竟然没有其它的路可以走,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喜欢的很多音乐人都没有少年感,但看着他们头发花白还唱着歌,就有那么一点不怕老去。我们活有当下的气质,不必在网络的情绪奔流中迷失,我们自然的接近艺术,不是为了让心变得更狭窄。

我觉得现在的达达是有所割裂的,彭坦的title变成了彭少女,但他的音乐,相比早期的简洁明快的朋克和精致的英伦,现在都变得更为安静。新专《子夜集》里我最喜欢《东湖隧道》。人说现在英伦也式微了,我却不这么想。要不第三期压轴,《南方》怎么分这么高,我不觉得这是情怀的怜悯,好听的歌换多少年依然好听。

世界剧烈变化,新旧碰撞频繁。人们每天接受无比繁荣的文化轰鸣,一个手机就装下几个时代的数据,却又时常感觉自己是活在沙漠,等待被抽干大数据的虫子。我们在浅薄与诡谲中游弋,寻找着自己甘苦自知的答案。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根本就没有正确答案?

 6 ) 《乐夏》里最火的五条人被淘汰,反而是件好事

原载「虹膜」

夏天过完之前,《乐队的夏天》第二季终于播了。 虽然33只乐队里目前只有11只上场,相当于是首秀才做了三分之一,但它与《乐夏》第一季相通的那部分本质还是没有变。

就像是上一季,不加人好友一言不合就删人的彭磊成了《乐夏》的最大话题一样,至少从刚开播的两期来看,焦点并不在音乐,而在人身上。 这两期最大的焦点是五条人乐队,播出过后迅速上了热搜。但就是这个最火的乐队,却被淘汰了。

出分的时候,两个人连票数都没心看,靠马东一顿地摊式狂吼才拉回来看分。 对来自海丰的他们,大家并不熟悉,还开玩笑说,「为什么五条只有两条?」说的其实是他们乐队的团魂成员,手风琴仁科和木琴茂涛。

五条人在上台时临时改歌,本来准备的普通话曲目《问题出现我再告诉你》是导演建议的,因为现场观众来说,「听懂」很重要。

但他们想演海丰话的《道山靓仔》,最后队员商量,场上仁科起哪首歌的头,就演哪一首。 节目的回放里,你能明显看到乐队成员之间的眼神交流,手风琴的前奏起完,大家对了一下眼神,吸一口气,临时改歌,唱了谁都听不懂的《道山靓仔》。

在电视机前看的我们还好,有字幕,但现场直接蒙圈。周迅说怎么没有词?原来准备的灯光舞美也用不上,灯光老师说气得他嗓子都哑了。 演完之后,仁科解释歌名《道山靓仔》就解释了半天,粤普实在听不懂,交给队友茂涛帮忙,结果越说越乱,还是马东在导演组提字器的帮助下才说出了歌名。 他们身上有种「土萌」的可爱质感。仁科说粉丝说他像木村拓哉又像郭富城,他说其实是农村拓哉+郭富县城,也不避讳自己的小城身份,那反而是他们的创作源头。

感觉他们根本不是来参加比赛的,就真的是来走个穴,下场后说自己换歌主要是担心跟他们的导演被炒鱿鱼,走的时候安慰导演你会找到更好的工作的,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会帮你说话。 导演哀嚎:我一天都经历些什么东西!

大家「热搜了」五条人,谈得最多的却并不是他们的音乐,而是他们这种不管不顾的做派真的很摇滚。 类似的境况不也是发生在彭磊身上吗?「小眼镜儿」不社交、谁也都不买账的状态,就像是心中潜藏的那个希望和既定规则割席的我们。

只不过彭磊是用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方式远离了规训,而五条人则用一种土摇城中村古惑仔「穿人字拖没在怕」式的洒脱,嘲笑了这一切条款。 跟五条人气质有点类似的还有马赛克,他们的主唱夏颖是个单纯的戏精,在台上站姿和队友们永远不同,对着观众扭胯抛媚眼也显得那么自然,就在他自带的那种八十年代霓虹灯荷东小青年的氛围里。

看采访你就理解了他为什么是这样,在和队友因为调音吵架后,他愤然离席,贝斯手冲上去打了他。 结局是两人抱在一起,夏颖哭得颤巍巍,贝斯手说你打回来都可以,夏颖说:我不,我爱你,我咋可能打你。

活在自己世界逻辑里的人,打动我们的是这种逻辑的原生态与自洽,所以丝毫不觉得假或者是装逼。类似者还有以《旧城之王》这首重组节点性曲目开场的木马。

同样可以用逻辑阐释的还有这一次的重塑雕像的权力,华东一直就强调他们音乐的逻辑、严密和精准。 如果说五条人、马赛克这样的乐队更有城中村的土味质感,那重塑这样的乐队就是音乐人中的精英群体。 他们和新裤子那种「北京青年」范儿又很不同,是一种地域指向更广的精英气场。全英文歌词是体现之一,国际感还植根在成员的成长经历中,乐队灵魂人物华东父母就是德语老师,他自己早年也在德国留学,后来是因为玩摇滚放弃了学业。 重塑的歌曲里,也有很多颇具时代性的指向,像是首演唱的这首《pigs in the river》,说的其实就是几年前上海黄浦江上漂死猪的新闻。另一首《die in 1977》,除了指向对于国人而言的特殊节点之外,也还是后朋克革命的一年。 这期里的一个惊喜是超级斩,在国内乐队中,其实很少见女声核嗓,更不要说结合了二次元风格的宅核。主唱酸在核嗓和热血萌中无缝切换,再加上8-bit采样的电子音,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什么都能玩。 在年轻一代带来的震撼里,一定还有Mandarin、傻子与白痴、福禄寿这类乐队。从小接受专业音乐教育让Chace、安雨、肖骏这样的乐手远远跑在了其他人前面,天赋和努力是一方面,他们更是乘着时代起飞的新一代音乐人,用同场乐手的话来说是「年轻一拨的」,能在这个舞台上走多远,还要看他们的音乐风格能引发多少共鸣。 但这期里还是有不少令人不适的场面。比如水木年华的登场,在采访的时候他们就自嘲了「过气」,然后唱了一首《再见青春》,分数很低。

音乐可以批评,但现场专业乐迷的评价简直充满了对中年、老牌的恶意。

要么说水木年华这种中年人的油腻根本打动不了他。

要么说四十岁的人还在唱青春再见根本不是在做音乐,无聊。

与其说这是在批评水木年华在音乐上没有建树和进步,在吃老本红利,倒不如是在强调摇滚与年轻,与持久知名度的绝对挂钩。 但中年人唱一首关于青春的歌怎么就油腻了?

靠年龄来区分音乐的新旧本身就是一种偏见,来到这个舞台的他们本身就已经展示了一种态度。 从本质上来说,这和《浪姐》强调三十而骊但是又追捧女性永葆视觉上的青春并无差别。 看水木年华离场和后采时依旧极力保持平和态度的修养,真让人感觉复杂。 这让人想到一句戏言,说看《乐夏》的时候,很不习惯,因为很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一群平均颜值这么低的人的综艺,《乐夏》也把这当做了自黑的点,「先别关,还是有帅的。」

虽是玩笑话,但这背后所折射出的,其实是《乐夏》作为一档亚文化节目,在娱乐消费文化追捧的精致视觉审美之外,开辟出的一条路。 它确实做到了某些不同。 但让人无法忽视的是,《乐夏》在这种突围之外,依旧没法走出一种「围困」。

观众总是会在某些点上无情审视这些音乐人,解构掉颜值审美,在《乐夏》里最根深蒂固的,是另一种维度上的「年轻审美」。

你可以把这个「年轻审美」理解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里的那个年轻。赛制从一开始就反映了这一点,把Hot 3分成三组,其他乐队再上去挑战。即便是不懂国内滚圈现状的观众,也马上就能看出来乐队之间的梯队排位。

而在之后的段落里,名气稍低的队不仅采访vcr极少,连表演段落也是匆匆掠过,这些最后直接被淘汰一轮游的乐队,连被观众看清楚长什么样子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音乐风格和音乐理念了。 节目时长只有那么一两个小时,被大牌乐队和自带话题性的乐队分完戏剧性时刻之后,留给这些乐队的也就只有填充屏幕和赛制的陪跑时间。

这是《乐夏》与音乐无关的阶级性,更和摇滚精神无关。 五条人的热度显然是录制之初节目组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他们以自己未被规训、不带任何粉饰的逻辑与自洽吸引我们,但在这档综艺中走到最后的那些乐队,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驯化,「五条人们」的精神与《乐夏》,或者说与综艺这种娱乐形式的内核有着根本性冲突。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才得以如此自然且出人意料地显示出戏剧性。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商业逻辑、大众口味作为支撑的综艺节目,本身会收割掉乐队身上最珍贵的这部分气质。去年的《乐夏》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档乐队节目,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永远在乐队之外。很难说清,这到底是《乐夏》的成功还是悲哀。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五条人这类的乐队被淘汰,其实是件好事。

 7 ) 对不起,这季《乐夏》真不行

作者:Kark

作为一档亚文化类综艺,《乐队的夏天》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它让乐队文化从地下转移到了地上。 但和第一季从7.6到8.8低开高走的评分不同,承载了大量粉丝期待的《乐夏2》没能接住《乐夏1》传来的这一棒。

节目在#五条人 你会找到更好的工作#热搜中开局,至今赛程接近尾声,却没能像第一季一样贡献出那么多出圈的歌曲和舞台。

豆瓣评分也一降再降,目前是7.9分。

对一档综艺节目来说,这个成绩并不算差。

但它是《乐夏》,第一季的高起点自然会让观众对第二季提高期待。

有了上一季的成功经验,《乐夏2》的资金预算更充足了,舞美、灯光效果都比第一季好。

但很明显,这一季《乐夏》没有那么好看了。

如果要评价第二季《乐夏》,我恐怕只能给出“失望”的答案

01 专业乐迷

所谓”专业乐迷“,是《乐夏》评审团的一个分类。

这个分类本身就让人非常迷惑。 “乐迷“就是喜欢音乐的人,什么时候有专业、非专业之分了?言外之意难道是,我没有专业的乐理知识,还不配喜欢乐队了?

喜欢没有高低贵贱,《乐夏》节目组以专业区分乐队爱好者的行为,在上一季就已经饱受争议。

这一季,“专业乐迷”的评审表现依旧非议不断。

初赛阶段,老牌乐队水木年华登场。演唱完之后,被一名专业乐迷评价:你们的歌太油腻。

水木年华是国内知名的民谣乐队,以校园民谣火遍大江南北。大家对他们的印象是穿着白衣、拿着吉他,坐在校园长椅上唱歌的大学学长。

昔年的清爽学长时隔多年未露面,一露面就被批油腻,这样的新闻不能不让人唏嘘。

因此当晚,这期节目的上线标题就是「水木年华被批油腻」

节目上线后,播放量和相关话题讨论度极速上升。

坦白说,水木年华那天的表现确实比较平常。

他们依旧选择了之前擅长的校园民谣领域。

在《乐夏》这样的竞技舞台上,这样的选择的确可能会因为无法给观众提供新鲜感与刺激感,而低票出局。

但水木年华的表现也并没有那么不堪,况且“油腻“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

一个专业乐迷不从编曲、作词等专业角度分析水木年华这次表现为什么不好,仅用一句“油腻”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敢问你作为专业乐迷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

《乐夏》设置”专业乐迷“这一评审群体,却似乎并不在意对方的专业性。

这样看来,“专业乐迷”或许只是节目组用来引发争议、增加看点的工具人。

02 尊重摇滚乐

去年,《乐夏》第一季的时候,可以看出节目组是在用心做节目,真正做到了尊重乐队、尊重乐迷、尊重乐队文化。

《乐队的夏天》第一季改编赛

但在这一季,乐队们已然沦为了节目组获取流量的工具至于基本的尊重,早就荡然无存。

一个例子,就是Rustic乐队第一次出场时,节目组照流程放了一段乐队前采的片子。

在那个短片中,导演去到了Rustic乐队主唱李岩的住处。

那是一间狭小的出租屋,屋子里放了一张单人床,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东西。

李岩拿起杯子,给自己冲了一杯咖啡,镜头盯着他冲泡咖啡的动作。

跟拍的导演直接问:“这是速溶咖啡吧?”

在国内一直都有速溶咖啡不如手磨咖啡的鄙视链,喝速溶暗示你的经济条件可能不太好。

《都挺好》里,苏大强非嚷着要喝手磨咖啡,就是这种鄙视链的一个表现。

所以,当导演非要问出那句这是不是速溶咖啡时,已经对李岩非常不友好了。

她可能是想借这句话提醒李岩自己的贫困,如果他肯开口,这就又是一个乐队主唱为了梦想北漂十年、住出租屋、喝速溶咖啡的感人故事。

可惜,李岩本人并不以此自苦。

接着镜头慢慢晃到了他住的房间外面,拍狭窄的空间、斑驳的墙面、昏暗的光线……

我在屏幕前看到这一幕,下意识的反应是心疼。

随即,我反应过来节目组的居心叵测。

这是一种镜头构建出来的贫穷,我所感受到的贫穷、窘迫并不是李岩真实的心境。

显然,他并不认为住出租屋、喝速溶咖啡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但镜头却处处在强调、暗示这种耻感。

节目组和节目嘉宾本应该是互相成就、互相保护的关系,但《乐夏》为了节目效果,已经牺牲了对乐队基本的尊重。

03 乐队版”故事汇“

作为乐迷,本季《乐夏》没有特别出色的舞台、歌曲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舞台部分的表演时间被大大缩短

为了看到想看的乐队舞台,你必须忍受前面一大段冗长的“故事汇”。

讲故事,本身无可厚非。

在欣赏舞台之前,了解乐队背后的故事也是常规操作。

但作为一档音乐类综艺节目,音乐舞台永远是最重要的。从时长和节目重点来看,《乐夏》早就已经本末倒置了。

Joyside、重塑、Rustic......每一支乐队都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故事线。当然,作为观众,我并不反感听乐队的故事,他们的诞生、重组,乐队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都挺有意思。

但我看《乐夏》不是为了听故事,乐队们来到《乐夏》也不是为了讲故事。

乐迷们想听的是歌。

乐队们应该也不希望上了节目之后最大的话题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而不是自己的舞台作品。


夏天已经过去,《乐队的夏天2》的十强也已经诞生。 本该到了节目最精彩的环节,但我却没有继续往下追的热情了。

我曾经真情实感地追过第一季的《乐夏》,它带给我的快乐太深刻了,所以看到这一季的《乐夏》,难免会有些失落、失望。

希望接下来的几期节目能扭转风评吧,不然乐迷和乐队们都只能寄希望于下一季和下一个夏天了。

 8 ) 只是综艺

开始的几分钟我特兴奋也特感动,看着大张伟唱起花儿的歌,似乎在经历了娱乐圈多年的摸爬滚打后又回到了那个最初的少年,看着周迅从电影中走出来,想到苏州河,想到贾宏声,看见那些解散多年的乐队又重组,好像我们这些文青滚青的黯淡的青春终于有机会变成一片星空。   也许负担了太多期望,也要接受往后的失望。   给我观感上一个很大的不适就是,节目刻意剪辑出的煽情,也许是上一季鼓掌流泪、拥抱握手的“最硬的娘”带来的反差收获了好效果,这一季在剪辑上就开始塑造“队友情”“兄弟情”还有卖惨的人设,简直让我以为在看好声音,这种刻意已经毫不打动人,只能让我觉得反胃。   给我带来不适的另外一点就是排资论辈,在年龄上过分关注。有年轻人出来,就必提及他们的年龄,当然也免不了年轻人小朋友不错啊的指指点点,还有“你在节目中学到了什么”这样倨傲的问题,这你就看出现在掌权的是中年人,需要利用中年人底气时就自觉把自己划分到中年阵营指点年轻人,需要把年轻当口号时就说自己还年轻。也许这只是行业的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但这样的剪辑呈现真的让我不舒服。   照旧是综艺节目套路,一定要有乐评人制造冲突,一定要有清纯可爱女孩的煽情环节引起各位糙汉的怜爱(这季的那个环节实在是太糟糕了,太做作了太刻意了歌也不好听)。上一季给我感觉还是有诚意的,这一季让我看清了综艺真面目,贩卖情怀收编亚文化。   上一季给行业带来了不少好的转变,所谓的虚假繁荣,但从这一季开始我就在怀疑它会不会带来更多的恶果。重塑华东说的对,应该是我们挑选观众而不是观众挑选我们,就是要有挑选听众的信心。当习惯了被观众挑选带来的甜头,并且认可这种“正确”,这种理念如果在独立音乐中得到承认是很有害的,做自己的音乐变成做观众喜欢的音乐。综艺节目的大众评委票选机制,无疑是在维护"群众喜闻乐见"的至高无上。

----

福禄寿录音室我get到了,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亲情牌现场版我听不下去,我不喜欢主唱的发声方式,只能说这样的歌在我审美能力之外。

 短评

农村拓哉+郭富县城的经典发言:“你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工作的!”

7分钟前
  • 一抹霞
  • 力荐

你们已经完全丢了第一季的真诚,热搜骂战远多于有意义的讨论。留点情怀分给你们,希望就到此为止,别办下一季了。

10分钟前
  • wekasoul
  • 推荐

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就能告诉你什么叫是伤仲永,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把亚文化这一块儿拿捏的死死的嗷!

15分钟前
  • SadDogParty
  • 很差

不否认mandarin几个哥们儿挺有实力,但是“有自己的声音”“代表一种新的可能性”。。。exm?模仿RH到这个份儿上咋还在这标新立异呢?随便拎个<Feral>之类的出来比比除了调没抄其他元素基本一毛一样好吧,10年前的专辑了兄弟,致个敬能死么

19分钟前
  • Tseraph
  • 推荐

尴尬。大尴尬。快进讲话部分。未免太自我感动了点。估计随缘看看了。受不了你圈“啊!摇滚乐!!爷的青春!兄dei们躁起来!!”腔。(你们一个个去年拿腔拿调的,看见人家赚钱了就一拥而上,所以现在也别再标榜这些“圣洁的摇滚乐”好吗。真受不了,不就一音乐形式吗。文艺工作者酸一点也没什么,不过制作组能不能不要假装真诚了?站着挣钱不寒碜。)

20分钟前
  • 慈悲为怀小苔藓
  • 较差

我决定了,pick五条人!仁科太搞笑了,简直我的快乐源泉……

21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五条人 我爱仁科

22分钟前
  • 挪威野玫瑰
  • 推荐

可能是第一季大火了,所有人都是带着名与利来的,倒也没说这样不好,没有人不想红,但是五条人的洒脱真的折服了。所有乐队还在凹着队内情感快乐音乐人的造型时,他们带来的是真实

26分钟前
  • 还行

Rocker们的真性情呢,还没隔壁的姐姐真实,问第一季不来为啥第二季来,直接说想红不就得了。

31分钟前
  • 张大水
  • 还行

每支乐队脸上都写着我想红我想红我想红,这就没意思了,真的。

34分钟前
  • asdfghjkk
  • 较差

第一季国内最好的乐队和最烂的都来了。第二季虽然整体质量比较高却没有出类拔萃的。为什么第一季没来?充分的说明相比最烂的和最好的,永远是处在中间层的觉得自己是他妈最屌的!ps:当然只看了第一期,没准后面还真有黑马横空出世。

35分钟前
  • 大仙大仙你别吹
  • 还行

大张伟的嬉笑怒骂还是透出善良,那些以玩音乐为名实则挖空心思博出位想红的假音乐人应该羞耻。

36分钟前
  • ins之外的我
  • 还行

感觉这一季功利性很重啊,那么多重组和新组的乐队,一些点评和煽情环节越来越偏离主题了😄五条人是真快乐源泉,不只是哗众取宠,仔细听听其实很有内容,阿珍从此爱上了阿强携手走向梦幻丽莎发廊😂

41分钟前
  • 西门吹雪
  • 推荐

燥起来吧!请周迅来是没毛病的,她和王菲以前可是超级果儿啊! ps:乐夏是唯一可以看到马东吃瘪的地方哈哈哈哈哈。

42分钟前
  • 软唐唐
  • 推荐

没有太多惊喜也没有太多意外,没有超越第一季...歌词也要改,纹身还得遮,限制这么多真的让人很反感xxxx,乐队应该是自由的,音乐更应该是自由的.....不知道怎么讲才好......

44分钟前
  • 我是机器人1号
  • 推荐

被五条人牛哭了!就是爱奇艺的弹幕太没礼貌了。看着让人生气。看来弹幕考试还是有必要的。

49分钟前
  • 力荐

五条人不解释自己的音乐,他们就是来消费节目的,插科打诨,然后跑路。他们是内地最富人文精神的乐队。今天,他们是内地最伟大的乐队。

53分钟前
  • 潥阳山
  • 还行

那个被五条人骗的PD又娘又无奈的说“我这一天都经历些什么东西啊” 简直是社畜发自内心的提问。

57分钟前
  • xuer
  • 推荐

五条人完成了一次堪称伟大的行为艺术,狠狠地抽了这个流量时代一记耳光。而谁都没有想到节目播出后他们竟然上了热搜,又为这记耳光添上了伟大的伟大的注脚。

58分钟前
  • LiuYulan
  • 力荐

这么多优秀的乐队,赛制、剪辑、评委也太无聊了吧,还不如隔壁明日之子4有夏天的感觉。大波浪最适合听现场。第一次听大波浪乐队是2014年的夏天,我刚高考完,一切都还未开始。又到一年高考结束的夏天,又见面了。超级斩乐队超级废嗓,很嗨很惊喜。五条人明明很强歌词牛逼大家不识货,多亏他们把综艺的节奏带回来了,大张伟一直在拉胯。感觉节目组不懂《乐队的夏天》这个名字的真谛了,夏天没有乐队会被淘汰,他们在舞台上整日整夜地蹦,喝啤酒,大哭,嘶吼。只有夏天的结束能宣告演出的结束。蝉鸣声正沸,评审团没有资格。五条人被淘汰显得乐夏多么不解风情啊。舞台好像一篇背好的命题作文,仁科偏要在格子纸外用方言写诗。“可这毕竟是作文大赛。”顺便拜一拜五条人让我找到更好的工作。

59分钟前
  • Syfannn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