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房间里的云

剧情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2020

主演:金晶,陈轴,刘丹

导演:郑陆心源

 剧照

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1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2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3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4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5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6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13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14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15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16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17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18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19她房间里的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00:22

详细剧情

冬日,北方求学的女大学生赵木子回杭州过春节。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同父异母的妹妹刚上小学一年级。母亲交往着一个日本男友,爱得像个少年。一次送妹妹上学,赵木子偶遇另一位家长。他像极了一位故友,赵木子一时恍惚。那段曾经无法定义的关系,如今依旧如幻觉般存在。恰逢现任男友来杭探望,忽然间,赵木子在这个熟悉、陌生、不断变迁中的故乡里游荡,寻找自处的方式。新一年很快又要开始了,一切又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长篇影评

 1 ) 《她房間裡的雲》:他們說看不懂她的雲

原刊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作者/凱莉黃

自鄭陸心源新作《她房間裡的雲》在2020年奪下鹿特丹金虎獎之後,在嚴格電檢制度影響下,中國大陸的觀眾仍要在一年後,2021年的西寧 FIRST 影展才有機會在公開放映場合一窺全片的風采,甚而作品得承受被刪減篇幅的要求。隨即,英國串流網站 Mubi 以「年青世代的當代電影語言」敍述此片,在網絡上架與更多國際影迷見面,作品已然以一副與世界流行價值接軌之姿展現在各人眼前。而此前,作品奪獎後已先後在香港及台灣的電影節放映過一輪,實驗而先鋒的電影語言博得觀眾和評審的注意及好評。轉眼間回到中國的影評網站豆瓣上,筆者卻發現,電影獲不少觀影後的負評。一概以「膚淺的文青病態」、「內容平庸空白」、「推動敍事線無力」等可說是非常實用主義的描述評斷這部作品。概而言之,大眾認為看完這部電影對生活起不了任何影響,缺乏教化意味、正面開導,甚至連娛樂商品也不如嗎?筆者覺得驚訝,而後思考為什麼,這部當代在中國難得拔地而起的作品,以女性的私密處境為題,竟然這般不受自己國家的觀眾欣賞。是鄭陸心源走得太前?抑或只不過是說故事的當下與社會期待脫節?這一一都是值得細味的題目。

黑白的影像故事從一名身份未明的女性獨白開始。「在我老家有座老房子……我看到她在收拾得特別乾淨,我問她說你怎麼會在這……我衝了出去一直跑,回頭的時候,我已經看不見那個老房子了……」

木子在成年後不久回到自己的生源地杭州,穿梭在高樓、河道、住家、旅館、酒吧,以及自己原生父母的舊居所之中,空間中身影徘徊,失去真實色彩的世界紀錄之中,女孩的身影時而像鬼,時而是稚童,以注視的眼神觀察自己身處的周遭正在經歷變化。木子的角色僅有靜止的時刻,只有少數癱躺在床上沉溺於思緒之中的片刻,而其他大多數時候,都不住地移動:從此地到那地,從家中到旅館,從湖邊到河邊,從中年男子身邊到于飛懷裡,從父親的對談到母親的面前,從幼兒園到酒吧,從杭州到不知何地的想像城巿之中。她基本上不停緩,對比的是她身邊關係持續變迭,男友到了又走,父親的在與不在,母親與不同情人前後對折的距離探戈,新結識的中年男人與他的朋友群歡聚的笑語,白日與雨夜……她回到城巿猶如旅人探索新的地標,以不同於清晰可辨的手機和錄像畫面記錄她身邊人們囈語和景物。而她作為一個浮動的靈體般,「同時在這裡也不在這裡的」不自持的意識和身體,以她的眼睛視察這環境。所有矛盾的情愫如人們吐出的煙霧,揉合杭州雨霧的水氣,便凝合成她腦內房間、童時熟悉的家居、山穴中、床畔間、內心湧現的感性半透明的雲。

筆者似乎可見這般根植於經濟無虞之上的存在疑慮,放大到銀幕為何說服力不足以讓大多數觀眾信服木子的矛盾。在影像建構上,鄭陸心源的確是新鮮且無畏的一股力量。一些聲音將她與同類的「杭州新浪潮」作者電影(《春江水暖》、《漫遊》和《郊區的鳥》等影片)歸整在一個集合中,比擬為畢贛的詩意創作之後,作品深度及力度又不及其震撼的,新新之人的樣貌。片中木子追溯生源及自身愛慾的獨立精神,又被聯想到婁燁《頤和園》中郝蕾所飾余紅力爭強烈的愛與生活的手腕。但金晶的演出及生活經歷、角色遭遇的事件,遠沒有學運世紀的澎湃感情,而相比之下顯得病弱、被動,在空泛的日常之中只能談吐親密關係的取捨,以及家庭矛盾。將兩種命題相比較,這種行為自然是無用甚至強求的。兩個世代的導演及觀眾在急速發展的國家之中,面對的個人處境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集體轟動的情感在全面現代化的中國都巿中已經失落了,個體流動的親密關係加倍疏離與脆弱易傷。中國觀眾再次希望看見的那種超人意志具象般的女性身影,在新一代導演的鏡頭下落空了,繼而歸因導演的喃語是中產的哀愁,與現實群眾有距離,而導演可能只是設法將自己認知的世界碎片地呈現。意識形態的控訴,在導演對作品人物的設想之中,成立嗎?

並不是每個觀眾都鄙夷這部作品,包括筆者非常耽溺在鄭陸心源繪現的杭州地景之中。黑白畫面的設計雖然有減省成本的好處,但更貼切地形容,黑白為現實世界蒙上一層美學的濾鏡,我們可以得知,在日復一日的平淡之中仍可畫出一格想像的空間。木子往外向其他人際關係主動尋求庇護也好、爭鬥也好的場面,也非常少。更多是木子在身體與空間之中,設法開拓屬於自己的疆土。水草般浮游的毛髮和性愛場面,只應該被視是一種符號的表現,符號的背後勾連是鏡頭意義的一連串網羅交織。身為在家庭被忽略位置、長期缺席且常未完全成熟的女性形象,自我意識與行動在身體輪廊之後便到了界線。而更多之後,需要意志的開拓,像是工作、戀愛、與社會「戰鬥」、建立自己的名聲等等,更外向的具體的目的。如果今天「她」仍在一種尚在準備的狀態,那麼她的行動,向內以及在當下的享受盡興,是一種新的現實條件。看不懂這種漂浮無定,也始終能看得清楚,在錯置倒換的城巿景象為潛意識植入的觀念:破碎、離散與不穩定的基礎之上,主體尚無力做出更多的行動。今天讀不懂的觀眾有沒有可能,在現實生活的拼搏與休息之間,將這種不影響生計的存在問題拋開了,遺忘了?筆者持一種保留的態度。

電影將近結束之時,木子的男友還是以一張照片替代儀式,離開了木子的日常生活。這段的表演還是很玩味而落寞的:木子一直數著往前的數字,還未到定點,也不一定會停下來:50、51、52、53……不停頓的延續。我們並不知道那個晚上木子等了多久,而等待的意味揮發在等待的當下,而非結果。那座城巿的變更也在等待她的理解,但有些事情也許很久之後都無法洞悉。

原文链接《她房間裡的雲》:他們說看不懂她的雲

 2 ) 《她房间里的云》,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黑白杭州别样美丽

郁郁寡欢的情人床上运动后点起一支香烟,床边衣衫零乱,这是典型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场景,而焦虑或多或少是因为爱或者不爱。这种上世纪60年代的情景出现在当下的杭州,不真实与疏远的感觉变化成更加模棱两可的新世界。

郑陆心源令人赞叹的低成本电影,有一个令人迷惑云雾缭绕的名字《她房间里的云》。这部电影赢得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虎奖。这种有着东方特色的慢热现实主义与欧洲的艺术电影风格的作品,让两者完美融合在云端。

这部电影的摄影师是来自比利时的马蒂亚斯·德尔沃,他的作品柔软而中性,经常白多于黑,美丽而直率的性爱场景、纠缠在一起的肢体、肤色的轮转,偶尔也会变成黑色为主调。如果个性的突显强烈到等同于导演对首部电影的雄心,那么故事讲述的方式会由摄影师尽情的发挥,更何况摄影师比导演名气大好多。

《她房间里的云》很难用文字来描述,除了一些现象级的偶遇。木子(金晶饰)22岁的学生回到家乡杭州,离异的父母都已有了新欢。木子的摄影师男友也偷偷跟着她来到这里,而木子又被当地的一位酒吧主吸引。

影片中有类似纪实电影般的对角色的采访。这种简单设计的背景乐是曾韵方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为了体现这种真实性,还有切实的现场声音,木子异父异母的妹妹在上课外培训,孩子们学着像T台模特那样摆姿势。木子和她的好基友经过废弃的建筑,看起来像史前的山洞,还有木子与男友的争吵,他说她怀了他的孩子。这样的场景在背景的流逝中变成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轮廓。

城市建筑的状态也是对木子忧郁的心理状态的反射。交通与建筑在流动中扭曲着自己。这种无序的状态清晰地回顾了木子童年时代的公寓,虽然已经不住了,仍是她父亲的资产。当她独自来到这个小房间的时候,或是后来和男友一起来的时候,这种疏漏的气氛是明显的。当她试图打开窗户的时候,整个窗框都掉了下去。

这些剧情中的突然时刻,掉落的窗户、性爱场景、酒吧间的讨论、KTV唱完后母女间的争端,在半透明的情绪中有着实打实的冲撞,这让《她房间里的云》新鲜而真实,不会流于无关的细节。也就是说这些细节的推动力,让电影不至于无限制地流动,让观众有片刻的惊心动魄。

兼具偶发性与实验性,清晰又慵懒,《她房间里的云》从开始到结束都秉承着这样的艺术标准,它似乎还没有结束,在你看完之后的路上,那些电影中的一幕一幕似乎都跟着你一起走了出来,这时万一有人轻拍你的肩膀,请先不要正面回应,且看他的下一个动作。

不知道木子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了杭州的寄生虫。这部电影会不会在国内上映,或者是什么时候在国内上映,还是个未知数。喜欢艺术电影的盟友不要错过。

 3 ) 华语片蝉联三年金虎奖,它何以拥有独特而迷人的气息

文/笑意(书本海外特派记者,常居柏林)

公众号“抛开书本”

在鹿特丹看完拿了金虎奖的《她房间里的云》。电影中的木子,让观众们不约而同地想到娄烨片中的余虹。

而模仿经典并非导演郑陆心源的本意。

心源是在Instagram上挖掘到女主角金晶的。金晶眼中闪烁的脆弱,一下击中了她。于是立即给金晶发消息,问有没有兴趣做她电影的演员,聊了几句后就直接从杭州去北京见面。她们变成了朋友,互相诉说彼此的经历,双双眼泪汪汪。她们保持着非常个人的情感交流,一边拍着一边讨论着自己身上发生的真实事情,交换彼此对人的看法和观察。在拍摄过程中,她们对人的理解、对情感的理解同步成长。

我们找郑陆心源聊了聊她的电影,探寻她如何创作这些具有独特质感的影像。

动因:在此刻做

一部筹备好多年的片子,在哪个节点拍出来其实挺重要的。对我来说,写一个特别规整的剧本,然后特别充分地把它作为一个故事表达出来,意义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我过去在杭州的一些感觉,或者说激发我想做这个片子的一些东西,再等下去可能就会消减掉了为什么做不如在此刻做来得重要。

我14年开始写这部电影的剧本。那个时候刚到美国,在国外呆了一段时间,再回去看中国的一些事情,看它的维度会跟以前不一样。

在某种程度上你像角色一样,生活在这个国家里,当你跳脱的时候,就像看电影一样看待过去的生活。那些影像组成一个流动性的电影,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些影像可能是一些画面。可能是某个时刻,坐在一个餐厅里看到的光影,遇见的人随意说的一句话。可能是一瞬,不一定是一个特别抽象的记忆,不一定是一个成片的故事性的一个集。可能是点状的,可能是线状的。可能是一些印象,深深浅浅,有一些跟个人特别相关,也有一些只是路遇的风景。

碰撞、再创作

遇到演员之后,我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想法,然后重新推敲原来的剧本。

剧本写完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它的生命,按剧本拍摄只是把它的生命历程用影像再重新讲述一遍。于我而言重要的是让电影本身保持自己的生命力

遇到演员,然后遇到场景的时候,我会将他们自己过去的经历,他们身上的特质,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融入到重新的书写中

我采用素人演员是考虑到电影戏剧表达中的可能性。试镜时一个人走进来的一刹那,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判断出,他是否是你想要的方向。也许很难确定是不是那个人,但可以确定他/她合不合适,然后看演员之间的搭配组合。

即使觉得一个女演员特别优秀,也没有办法一定采用。好演员有各种各样的,无论是职业的还是非职业的。选角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说,带着剧本里的某种情绪,当你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你是否能想象他/她存在于一个共同的氛围之下。

每个角色要求也不太一样。比如说电影中“男朋友”这个角色,原来在写的时候是挺简单的人物形象,但是他的扮演者本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带有自己的能量,本身也是个创作者,理解创作的过程,所以他能够激发我的一些想象。

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基于一个角色找演员,找到一个演员对成就一个角色也很重要。

不为惊人,坦诚表达

我不会去考虑影像是否惊人。其实我觉得电影并不属于我,当然它是从我身上的某个地方生长出来的,我和演员在场景上的合作,一起去完成一个情境的时候,取的是情境中最能忠实表达当下内容、情绪或者剧情需要的东西

从创作者本身来说,我们要对自己非常的坦诚和诚实。我觉得当你对自己足够负责,足够坦诚的时候,观众就自然感受到。我并不会从观众角度上来说服务于观众,或者说去构想他们会做何反应。

美国 -中国

去美国之前,我都是一个人做电影。在美国学电影那时候开始有合作,不同于以往,所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去实施,而是选择和别人共同抵达一个地方。你如何去忠实的维护你的初衷,同时也接纳别人带来的新的东西,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

学院派的教育让我不害怕电影工业,让我知道工业是怎么回事。我可以选择不那样操作,但是我也知道什么是有效率的操作,或是过分饱和的操作会有怎样的利弊。我也在慢慢探索,什么是适合我的一个工作方式。

我在美国还遇到了特别有趣的人们。大家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特别不一样。如果没有遇见他们,没有深入地参加他们非常个人的创作,我可能永远没有办法那样去触及到一些生活。

比如我跟一个朋友去墨西哥拍过一个片子。我的这个朋友也一无所有,当他在谈论贫穷的时候,不会带有任何俯视的眼光,却也敢于辨识俯视的眼光。他结识了当地的一些艺术家,接触到的生活层次其实很不一样。如果没有认知的话,无法预期生命中什么时候还会以这样的形式发生。

在以电影为前提的情况下,其实你能特别深入地进入另外一个人的生活,几个月以后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电影,但你更多的是经历了一些东西,所以这是挺珍贵的一种际遇。

在美国与中国拍片很不一样。回到你生长的地方,很多东西就像是有很多触角慢慢地自己伸出来。在美国,其实很多时候是一个割断的状况,我也经常拍短片,很多时候是关于在异乡漂泊的人。

回到家乡以后,你曾经特别熟悉的城市,很多东西表面开始发生变化。某些时刻,可能在深夜,在一个车站等公交,或者在雨后,要出门买个东西。就是在这些特别微小的时刻里,曾经对这个城市熟悉的感觉,有时候会慢慢地爬出来。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交织,整个创作心境都不太一样。

但我都是用比较小的团队拍摄,基于剧组演一个场景,会有很多东西相互发酵,这个工作方式在中美两地都是一样的。区别是在美国,所有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是有一个统一的语汇的,所以工作起来会比较有共识。在中国,很多时候还是有一些具体的事情需要解决和沟通。

影片本身的气息

我喜欢各种各样的电影,但我觉得对我的电影产生影响的不一定是电影本身。

当代艺术,文学、绘画,还有个人的旅行,独处的寂寞时刻,可能都会对电影产生影响。我在拍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寻找参考,包括与合作者合作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给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片大概是什么感觉。

我觉得导演的创作,如何去获得属于你影片本身的气息,不是参照别的电影来的。那个气息是很重要的事情。去参照一些电影,然后拍出一个让大家在观影体验上熟悉又舒适的东西,并不是我自己想要做的东西。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备注城市

 4 ) 边界与飘荡——关于《她房间里的云》的一些想法

边界与飘荡

——关于《她房间里的云》的一些想法

/苏七七

1.相关

2017年我在FIRST当场刊评委,看齐了那年的所有片子。其中有一个短片叫《然后》,觉得语言真好,贴着人物,有一种柔韧的感性,放完电影时有一个导演交流,导演看上去是个不拘小节的年青姑娘,她说什么我都忘了,就觉得电影和这个姑娘都真不错啊。

过了一两年,开始搞IDF的展映。有一天不知怎么有个难得的空档,张献民老师和我聊天,就说起“杭州新浪潮”——那是这个词还没被传开的时候,他热情洋溢地跟我说起郑陆心源和祝新,那是祝新刚刚拍出《漫游》,心源有几个短片的时候。有时候我觉得张老师对电影的捕捉不是视觉的,听觉的,而是嗅觉的,他像是一个老渔夫一样,闻到空气的潮湿的气味,好像就知道今天的渔情如何。

后来我就参与了《她房间里的云》,参与度其实很低。开始时在竞舟路的一个小饭店听心源眉飞色舞地描绘了一通这个片子的故事,就决定参与下吧,当然也谢谢子剑给我们这个参与的机会。第二次是电影拍完后有个导演剪辑版,心源来我们家放了一下,我们在阳台上聊了好久,其实是很惊喜的——这个电影的完成度超乎我们的预期。第三次是片子做完了去了鹿特丹拿了奖,疫情过后我找了个小电影院放了个内部场,和在杭州的剧组成员们聚了个餐。一个好电影没有正式的院线上映,其实还是蛮可惜的,但是,每个电影有每个电影的命运吧。

这个电影是小众的,也必然会有小众陆陆续续看到它,就像涓涓细流一样。

2.性别关系与亲密关系

《她房间里的云》的故事不复杂:讲一个22岁的女孩,大学毕业了回到家里,父母早已离婚,父亲娶了继母有个妹妹,母亲有个日本男友,木子的男朋友来找她看她又走了,中间还有段与中年男人的来往。这是一个非常“自我”的视角,一个青年女性观察与审视父母的生活,观察与审视男性、自己与男性的关系,但电影名字中起头的这个“她”字,以及电影的整个叙事,是把自我也放进了观察与审视的范畴,甚至这个电影归根到底是自我省视的。

本质上,人要是自我省视了,就是三大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但这个问题过于空阔,总是会被化成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对于电影中的赵木子来说,她刚刚成年,自我的问题,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的:自我是孤独的,情感是相互的,这二者之间就像油之难融于水一样无解,而如果亲密关系难以建立,自我的孤独就被一种无依感缭绕,强大的孤独可能是自由的,柔弱的孤独可能转化为无依的哀伤。云在房间之中,这个房间,是困缚,还是庇护?是现实,还是历史?

电影中的父亲和母亲各自的婚姻与情感状态,折射出的是性别关系。父亲建立家庭生育子女,但没有在抚育子女上付出更多时间,而依然维持着某种“自由”的状态,他不是典型的父权制的父亲,没有强大的控制欲,但在感情与婚姻制度中,他有某种微妙的主动权与强势位置,在一种艺术家式的不以为意中,获得自己想获得的,不付出自己不想付出的,出入于家庭框架的内外,行为是自由主义的,立场是保守主义的(这种行为与立场的背离在道德上处于一种灰色地带,是男性的专属特权)。而母亲则走得更远,她抛弃了家庭的框架后,走向彻底的自由主义——对这种自由主义的接受度,要放在一个更为国际化的背景中。父亲与女儿用方言聊天,母亲跟男友学外语,性别关系永远不是纯粹的性别关系,自由与权力联系在一起,也与视野联系在一起,只用权力获得的自由度,必然带来遮蔽与伤害(父亲与继母的关系),只用视野获得的自由度,又是薄弱的,不牢靠的。

但电影并不是聚焦于对性别关系的批判,与将“原生家庭”作为性格缺陷或命运悲剧的原点不同,《她房间里的云》中的赵木子,已经处于一个成年的、平等的与父母的对话关系中,甚至说,她在理解并同情着他们。父亲与母亲关系的破裂与各自的状态,意味着在这个时代,传统的性别关系已经出现裂痕,再建立家庭的父亲依然是孤立的,他享有着一个空洞的框架,而母亲在出走后是漂泊的,她享有的是暂时的亲密关系,就像一局游戏,单纯,甜蜜,而很快结束。

这是特定的语境下性别关系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而对赵木子来说,这种性别关系是她观察与感受着的,但并不是她所面对的主要压力。她与酒吧老板的关系,似乎是父亲与女学生的关系的变体,但她并不处于社会关系上的劣势,而有着年青的优越感,这层关系一直浮于表面,缺乏有深度的探讨,最后就流于一个城市电影的背景呈现。而木子与于飞的关系,又有点语焉不详,他为什么来了又走了?何以这两个人总是处于一种既互相接近又互相逃离的状态?

3.存在感与虚无感

父亲与母亲的关系容易在社会学的层面分析,木子与于飞的关系则更为内倾。回家的木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似疏实近的,她与父亲的聊天,与母亲的偎依,超过了中国式家庭绝大部分的亲子关系,但这种亲密关系,不像是亲人之间的,而像是同类之间的,所以又似近而疏。她对他们的理解,基于她同样有某种艺术家的敏感与冷酷,同样易于体味孤独,沉陷亲昵。父母一代的问题,与性别问题相纠缠,像是一道可解的方程,而木子一代,性别问题依然存在,但已不那么核心,或者说可以回避,她进入亲密关系的难题,在于亲密关系被工具化,似乎想凭借亲密关系来确证存在感,但是忧惧与虚无依然无以摆脱。

有一场出租车里的戏,两人同坐在后排,拥抱,分开,各自陷入一种很丧的若有所思之状。他们两人在一起颇为和谐,颇为默契,但总在某句话一言不合时忽然翻脸走人,这难免让更为生活与精神状况更为朴实的观众感到某种“作”。他们为何不能把亲密关系建筑得更为长久坚实呢?电影中做了一些场景与台词的暗示。

比如婚姻,男同的争吵与新人的拍照,都让婚姻这个事情显得极为虚假。而不要婚姻只要爱情呢?木子和于飞在天台上拍照后坐楼梯上抽烟,有两句对话,木子问:“于飞你爱我吗?”于飞说:“你说什么?”两人在小旅店的床上也有两句对话,于飞说:“你说你不想要段想长久的关系,只想要人陪你?”木子说:“我不指望你能给我一段多长久的关系,而且我自己也不一定能做到。”当木子陷入痛苦的时候,于飞不是那个站在岸边不下水救她的人,但她的洪水在自己的内部,于飞是那个试着来陪伴,拍照,临走时还给她拍个照作为礼物的人。当于飞进入电影时,我原本以为他是要推进情节的,但他其实只是视角。

亲密关系的薄弱,渐渐推演成世界观,这个世界是薄弱的吗?它有多真实?母亲与女儿的吻是真实的吗?高架桥与挖掘机是真实的吗?雨丝是真实的吗?墙上的划痕?还有另一个女孩?对虚无感的刻画不是一个反转片效果就达成的,虚无是一层层真切的薄弱推叠而成的虚无,越真切,越薄弱,越虚无。

4.身体

还有什么比身体更真切?即便是身体的影像。《她房间里的云》拍出来后,我们也知道龙标无望,因为烟抽得太多,因为裸露镜头。但这个电影离开了直接的身体镜头是不成立的,无论是与母亲的吻,无论是恋人之间的赤裸相拥,还是浴缸中的直白拍摄(这一段确实是,我也被挑战到,但回头想,这一段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我们如此自我又如此渴恋亲密关系?人的身体是人最本质的边界,自我在边界之内,存在可以自证,但是是孤证,越是自我,越陷于存在感的危机中,而亲密关系是互证,在亲密关系中建立起的与实体世界的联系,是从感官到意识的,落实在生活之中的。

一个“以身试法”的电影,如果没有“身”,是无意义的。

5.房间与“中产阶级的孩子”

自我与自由的问题,是终极的,又是落在地域与时代的。

《她房间里的云》在杭州拍摄,有西湖,有运河,它们与不断的细雨一起构成一种湿漉漉的迷离感,而并不作为景观,作为地标出现。“杭州新浪潮”的电影也确实有一种共有气质:它们从现实出发,但现实问题不是电影的核心,从《郊区的鸟》、《漫游》到《她房间里的云》,它们从现实出发,转向回忆与幻想,转向感知与存在、存在与影像这些电影哲学的相关问题。这不意味着现实问题已经解决了,而可能意味着,现实出现了一些空余空间,可以容纳这些遐想。

这个空余空间是精神上的,也是要有物质基础的。《她房间里的云》,“房间”从何而来?木子回到杭州时,有一套空房子可以给她用,这个空房子有着80年代的装修,意味着这可能她父母最早的房子,而后来父母又各自有了别的房子。她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孩子,没有生存的急迫忧虑,而正是没有生存的忧虑,存在的问题才会在此基础上冉冉升起。但房间同时又意味着局限,它给了自我以空间,又给了自由以边界。

电影中的木子对自我有鲜明的体认,也对亲密关系有一种依恋(她既长于建立起亲密关系,又对此怀抱着警惕与怀疑)——这种依恋来源于何方?一种更深层的性别关系依然在起作用吗?在亲密关系里,她是释放与自如的,是有着彼此的信任感的,包括她与酒吧老板的南湖之行。但在洞察与依恋之间,她有一种脆弱与软弱,一种云一样的悬浮感。在电影的文本之内,这是一种自洽的呈现——人物与叙事,与语言之间的吻合,它呈现了一种女性状态(身体的与意识的),它是此时此在的,并不意味着完整的逻辑与必然的结局。

在电影的文本之外,导演心源与主演金晶,有一种让人吃惊的“相像”,但当然又有气质上蛮大的不同。这个电影的气质,揉合了心源与金晶的气质,电影是“道成肉身”的,观念与身体之间,既有抵销又有加乘。

6.语言

既便是洞察了某种性别关系,要在精神与身体上完全摆脱从意识到潜意识的惯性,也是很难的事。影像是自我确认,同时是自我暴露,无论对赵木子而言,还是对金晶而言,心源而言。《她房间里的云》像是一片薄刃,坦率到透明,锋利到刺肤,它从表像中剥离出现实与心理,审视存在与虚无,但它没有走得太远,归根到底,它还是落脚在生活与情感,并体恤地理解了电影中的几乎每一个人。

《她房间里的云》有一种坦率而优美的语言风格,镜头的景别处理有一种自然的贴合感,人物之间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与镜头之间的贴合,在向着内在的感受与情绪推进时,镜头没有对演员的身体的暴力感,而是一种专注的共情。镜头在运动时,速度也预留出观察与联想,给空间以一定的时间(比如在空房子内部移动的运动镜头,在酒吧内部移动的镜头)。有相当多的优美的空镜头,是叙事之外的留白与节奏上的调节。黑白当然是抽象的,它收束了物质世界的色彩真实性,增加了构图与光影的美感,从而能够在一个美学上更纯粹的维度来推进主题。反转片的视觉效果乃至字体音乐,给了电影以实验感与先锋感,它其实是从语言的途径对叙事的突围,从现实跃迁至超现实,在物质世界表像的反面,质疑存在本身,但充盈其中的感官欲念,却又夯实了存在。

从语言的角度看,《她房间里的云》与我一开始看到的《然后》是一致的,它被用来面对更为复杂的叙事内容和思想维度时,显得更为成熟与有效。我们常常说某种语言是有“灵气”的,但这种灵气很难在视听语言的词汇(镜头)与语法(剪辑)角度落实,它归根到底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结合的产物,是感性与思想的融合。

7.飘荡之云

写到这里,这篇文字也不是对《她房间里的云》的读解与评判。更为重要的是:电影面向的是什么问题?它给观众开拓出了怎样一些感受与观念的空间?

讨论像云,可以在文本/房间之内,也可以随着那扇掉落的玻璃窗,飘到文本/房间之外。

 5 ) 情绪,这个世界最没有用的东西

1.

文艺青年拍的电影之所以是一堆无病呻吟,原因很简单。

这类电影无非讲述了这么些事情:

我有才华,但没处施展;我想要爱,但没有人爱我;我想要自由,但不能……

于是,情绪随之而至、焦虑随之而至、痛苦随之而至。

在一个普通人看来,这能算多大点事呢?

跟在社会里遭受的毒打相比,根本都不算事。

但对文艺青年而言,这已经算天大的事了,不惜要为此自杀。

文艺青年的眼界如此,又如何能拍出好电影呢?

2.

这个世界最没用的就是情绪了,情绪不仅没用,还伤害身体。

哪儿发大水死人了,你焦虑;哪位人物批评自己喜欢的电影了,你愤怒;

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你能放大到人身攻击,进而寝食难安;

甚至远在异国,戛纳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你的情绪,比在现场的记者还要激动。

到底为什么呢?这些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你的情绪对事件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吗?根本不会。

情绪除了消耗你之外,一无用处;世界以它的方式运作着。

你要做的是看清世界,而不是投入情绪。

3.

文艺青年的痛苦,根本都是自找的。

“我”被摆在第一位,世界以满足我的欲望而存在着。

一旦欲望不被满足,他们不怪自己,而怪这个世界。

世界是什么?无非是自我的镜像。

一个人有着怎样的自我,就会看见怎样的世界。

只有放下自我,才能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

也就是“真实”,这样能帮你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活在反复的情绪里。

青年导演拍不出世界的“真相”,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阅历、才华…都是关键因素,不过最重要的恐怕还是生活经验的缺失。

大多数电影工作者在文艺的环境里浸淫日久,走出校园便转入剧组,而没能接受正式的职场洗礼。

导致他们即便三四十岁了,看见的世界还跟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看见的世界一样理想与简单。

4.

文艺青年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有所偏颇,因为他们的经验更多来自观影经历。

尤其在看了一堆大师杰作之后,眼高手低,张口闭口就是:

拍摄塔科夫斯基那样的电影,向伯格曼看齐,费里尼是我的导师……

这非常可怕,几十年能出一个费里尼?几百年恐怕都未必能有一个。

文艺青年既认不清现实世界,也认不清自己的能力与定位。

以为凭借一腔热血,就能创造自己想要的世界。

理想美好,现实骨感;最后把责任推给世界,继续躲进文艺的躯壳里自噬。

5.

上天是不会无故掉馅饼的,想要什么就得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你拍不出(好)电影,除了你自己的原因,还能有其他原因吗?

一件东西,得不到它,肯定是因为你还配不上它。

一、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配得上它;

二、承认自己能力不足,放弃。

为此产生情绪,是最为愚蠢的行为,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有情绪这点功夫,不如多读几页书,行动才是一切。

 6 ) 湖中飘雾——中国电影的梦呓

看完打开豆瓣,21年看过,短评表达了难以评价。

现在,再说说。

一、电影只是形式。

随着技术门槛降低,电影工具性更加明显。影像和电影的关系,愈加不好区分。电影的原教旨主义和新教改革同时发生,并不冲突。本片更偏向装置作品,只是借用电影的壳。目前只有电影能充分表达人。本片的电影各单独元素拿出来都不咋地,组合后形成了一种味道,当下人的感觉。这是导演感受并表达出来。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总体倾向的反映。当然,只是反映了他们的一种共同口味。艺术的对抗、颓靡、自毁一向如此,不能被迷了眼,还是要看到其中反映的中国电影中的一种延续至今的味道。

二、中国电影中情感表达的内在一致。

本人看片少,只能略数。从小城之春、牧马人、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代表的80年代作品、周瑜的火车、娄烨主要作品,到本片。这种人对环境、自身的困顿、迷失一直都有体现,而且是中国式或叫中华的体现。时代在变,人在变,这个内核没变。

本片虽然看着吸收了欧洲电影的审美、当代流行的技术、所谓自由的表达,终究是陷在自身之中而不自知,而痛苦,而寻求自由,而以为自由,而不自由,而矛盾。

本片的引人之处,恰在日常活动的记录,吃饭、抽烟、做爱、浴缸浮动的阴毛。所谓生活。不管是嚎叫,吃饱喝足、反抗一切,混吃等死,都是生活。本片用反向的方式呈现了生活,不一定是作品本意,可达到了效果。

 7 ) 随便写写

先来吐槽一下

激情戏 真的很反胃

而且毫无由来

不知所云的人物

不知所云的空间

名片如果猜得没错的话

房间是内心?

云是他内心的阴影?

但是我非常不明白

她怎么了 她咋了?

就这么想不开 每天非得哭丧着个脸

必须用身体的快乐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现在的艺术电影必须得这样?

必须拍点生殖器?

显示自己很敢拍?

还是显示自己很艺术?

现在的女性做爱一样可以很快乐啊

那只不过是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已

想点别的招嘛

别总是懒惰的用性来做挡箭牌

ok?

而且每次拍那些画面的时候

女性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搞得全社会的女性好像都跟性过不去一样

事实证明

不管任何艺术

一旦脱离生活

一旦离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太远

那它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总是活在书本里

总是活在诗歌里

不去关心具体的社会

不去关心具体的人

那样的艺术不管形式拍得再形而上

我觉得都没有任何价值

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来说就是:读书读傻了,或者——活人把书读死了

最后吐槽一下

也是最近几年看所谓的国产艺术片的疑问

除了青春题材 你们真的找不到任何题材了?

除了艺术片跟文艺片 你们啥也不会拍了?

而且有的导演错把文艺当艺术 错把自己当艺术家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拍点家庭的可以吗?

拍点社会问题可以吗?

拍点逛街吃饭可以吗?

拍点动画可以吗?

拍点儿童电影可以吗?

没人要求你们必须得讲故事

也没人要求你们非要去搞那种深刻的东西

也许对你们来说

你那残酷的青春

就是唯一的深刻

少想多了

没多少人对你的青春感兴趣

好吗?

你们的青春片

除了自恋自怜

还有什么

请告诉我?

 短评

此片有意思之处在于:人物状态和关系处理较含蓄(赵木子与母亲、父亲、继母、男友、酒吧老板等),有些日常细节空间感不错,黑白摄影将杭州冬日雾气氤氲的气氛呈现得恰到好处。也有过度曝光、负片效果等实验性手法。有保留之处在于:尽管不再是以前中国独立电影刻板印象中被网友嘲笑的“警察妓女黑社会,黑灯瞎火长镜头”,而是影像、节奏有一定创造力,但新鲜的、年轻人作品的表象下,还是老套的、有些大陆“文艺片”的通病:空洞,空虚,苍白,过于用某种自我沉溺的方式“端着”,过滤掉有生猛锐感的生活质感和烟火气,沉浸在孤岛式的都市中产青年私人世界里。甚至那不断烟雾缭绕的“文艺范”吸烟镜头,都因为太缺乏其他有创造力的动机和动作表达,还是那句老话:“戏不够,烟来凑”。这样的电影里,打开不应仅是身体,更应该是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7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糙,真的糙,个人化的空洞情感无法真正打动观众,更像是导演自己的日记式表达。异化和虚无就成品来看和城市毫无关系,别说杭州了,换哪都能拍。

8分钟前
  • 是一土啊
  • 较差

对两性肉体的展示赤裸而真诚,并且贡献了今年华语电影最大尺度的床戏,目前看来是杭州新浪潮中最好的一部,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情欲和亲密关系,黑白摄影不再是故弄玄虚,而是内心孤独的色彩。没有归属的都市青年,只能在性爱里寻求安慰,或许这就是当代都市青年现状:只能依靠炮友获取亲密关系。《安稳觉》和《她房间里的云》一弯一直,一男一女,一西一东,将当代中国都市青年亲密关系拿捏得恰到好处。另外导演对《湮灭》可能是真爱,不仅片中对《湮灭》致敬,连片尾配乐也是《湮灭》的风格。

11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IFFR 又是一部为电影节而创作的拿腔作调的电影,电影简介写得比电影好,导演在电影外的解释也比电影本身精彩。中国新生代创作者总是想拥有娄烨一般潮湿深沉的微妙情感,又想模仿毕赣那样诗意的梦呓,但并没有文本本身的丰富厚度。电影用了手机拍摄和负片处理的多样化介质还是不错的尝试,但情绪总是在自我沉溺中不能自拔,沉浸于虚无痛苦并无客观审视,在空间上又充满对于故乡异化的文艺建构,失去了那种亲切自然的凝视,场景总是被不知所谓的沉默、莫名奇妙的床戏和一根接一根的烟给消磨地不知所谓。

16分钟前
  • Dear deer
  • 较差

看《她房间里的云》的感觉就好比…当你结束一天繁重的工作,摆脱枯燥的家庭琐事,坐在小酒馆角落一边啜饮一边窥探四周的帅哥美女准备放松一下的时候,一个刚放学的高中生摸索过来,拉住你并且一脸凝重地说,“我要跟你讲讲我这波澜壮阔的生活。”

21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较差

在平遥看的片段,既国际且个人。赞叹

24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金虎奖真是越来越瞎,这片还不如小寡妇成仙记呢。抽烟喝酒泡吧聊骚打炮露阴自慰梦呓,这就叫做文艺?文艺青年成了骂人的词就是因为女主这样的人太多了吧?但凡有点儿正事儿也不至于拿情绪当武器拿放纵当自由拿虚无当个性。还有黑白影像就是艺术了?负片效果就是实验了?女性视角就是人文了?你是因为讲不明白自己拍的是啥才去搞这些有的没的吧?近几年大陆新导演眼高手低强行炫技装神弄鬼无病呻吟已成风气,本片导演正是其中典型。

28分钟前
  • 劉圍觀
  • 很差

年度脏烟灰缸奖得主。如果说《千禧曼波》里的吸烟是一种生命体征的标识,一种呼吸和燃烧岁月的可视化,那这部里就只能作为弥补镜头内肢体和言语匮乏的填充剂;试想如果将角色在每个场景里点烟吸烟的动作都去除,那影片就根本不成立了,啥也不剩了。如果硬要说这种无意识下意识地拿烟举动是孤独的人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替代交流,置换氧气以补充虚空,房间是冰冷的充满距离感的城市空间,而房间里的云是“烟云”,故事和角色就真的像烟一样,手随便一挥就没了,太飘了。母亲和说着不同的语言的男友是个有意思的设定,今年似乎在挺多女性中心的故事里见到sexually active的母亲形象,算是可喜的进展。

30分钟前
  • 烤芬
  • 较差

老文艺青年了

35分钟前
  • W
  • 还行

2020华语最佳?影像直觉这个东西如果真的具备的话,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为作品赋予力量,学习再多技巧都换不来的。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没什么灵气,或者说是灵动,演员太木了,所以大概也只能止步鹿特丹。因为看过更有灵气的《深空》,不管是人物对白,还是情欲戏,那才是耳目一新(不好意思拉踩了

40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女主角作为一个非职业演员表现得太棒了,让我想起许多张闷骚女文青的脸。

4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鹿特丹选片,打扰了。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很差

她房间里的云的成分是尼古丁、焦油和其余数千种化学物质,大家抽的烟实在是太多了。

47分钟前
  • csh
  • 还行

你如果非要让我看出来艺术感,我也可以;你如果非要让我看出来实验性,我也可以;你如果非要让我看出来女性主义,我也可以。但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50分钟前
  • 风浪里
  • 较差

女主抽烟 女主抽完女主他爸抽 他爸抽完她男朋友抽 她和她男朋友一起抽 她和认识的酒吧老板一起抽 她再和她妈一起抽 重复几次之后电影结束

51分钟前
  • 我看到了
  • 还行

她房间里的不知所云

52分钟前
  • mirai
  • 较差

你们文艺青年自怨自艾自怜自恋的姿态真的挺难看的

54分钟前
  • 三七
  • 较差

进入房间,进入城市,进入洞穴,进入身体,徘徊于爱欲和何以为我之间,用感官、山石雾气、水草、咸湿的手指、水滴、再构的城市负片扬尘显影……影像成为一种情绪体循环扩散,没有起点和终点(近年来看过国内最完整的关于杭州也是当代城市的影像显现,和非常感觉化的剪辑,这是创作者天生的触觉和灵媒……Talented

55分钟前
  • 眼之愉悅
  • 力荐

抽一根烟,喝一杯酒,见一见朋友,又睡了一宿。望一望天,看一看雨,听一听情歌,又为谁泪流。挥之不去的寂寞缠绕在阴毛里面,却之不恭的孤独漂浮在房间当中。你很像我曾经爱过的某个朋友,我很像你即将远行的某种理由。如此爱过二十年,直到大厦崩塌,流离失所的爱人,我们未成形的故事注定烟消云散。丧逼版《我的姐姐》,只不过这个姐姐没有理想,没有保护欲,没有未来,只有原生家庭的破碎与自我意识的破碎,任何一个人的出走,都可以将她心里的大厦强拆。从影像气质到人物表演,深入骨髓的丧,以至于除了酒吧老板以外,剩下的人几乎感受不到活着的气息,这也显出了负片的妙用:黑白中的黑白,让所有的光明都变成黑暗,阳光也变得不再刺眼,而是被黑暗吞噬。极致化的私人影像,导演眼中的致·丧逼的青春。除了开篇的闪电击中了我,其他的就乏善可陈。

59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