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半给主角外的其他声优,一颗半给音乐。制作水平属于良作水准吧,剧情实在没惊没喜,而且中间的迷之3D让人觉得很别扭。。。。
四十五度扭头有,女主各种特写杀必死有。
个人觉得岩井俊二的剧情跟新房的风格融合得不是太好,个人觉得这种没啥剧情可言的慢节奏小清新更适合让岩井俊二自己来做。新房的分镜节奏没有高速中二的吐糟会让人觉得非常奇怪。而且说实话台词很多意味不明,一眼不合就唱歌一言不合就嚷嚷,莫名其妙就发狗粮。其实换成岩井俊二自己的风格来处理会觉得萌很多。
宣传的时候拖上君名真的不是个好主意,虽然比起新海诚之前的作品我,对君名感觉也就一般,但毕竟君名有实实在在的剧情,作为一个凡夫俗子,烟花这电影我真不知道他们在搞啥。。。
综上所述,此片适合二次猿监督真爱粉以及声控观看,路人就别浪费时间了听听音乐就行。
我们都很难用美或丑来给自己下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美”这个定义并不确切的包含了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比较正面的一些内容,但“丑”却从侧面尖锐而辛辣地折射出浮生百态。之所以说我们无法客观评价自己,是因为我们都在“美”与“丑”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影片中男主典道借助一颗弹珠进行了三次闪回的时空穿越,如果自己50m游泳胜利的话就可以和女主なずな约会,如果自己顺利阻止女主的继父的话就可以和女主私奔,如果和女主私奔不被朋友和女主妈妈发现的话就可以顺利逃掉。
但实际上更深层次去看,除了典道优柔寡断的性格之外,三次闪回里なずな的反应可以说非常现实的折射出了一个人表里,她想要远离父亲尸骨未寒就另寻新欢甚至是第三次结婚的母亲,去哪里都可以此刻只希望逃离,女生的16岁可以骗过很多人,或许为了生计就可以一袭白裙抹上唇彩去东京做陪酒女,但唯独此刻,只有逃走,不是离家出走,而是和心爱的人私奔。逃脱父母的阻拦后,在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又驱使她幻想到了东京作为艺人出道,熠熠生辉的在大城市发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她最后的自白都透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重,母亲已经是第三次结婚了,和第二任丈夫私奔生下了她,却不想第二任丈夫溺死,只一年她的母亲就又要结婚了,此刻她也选择了私奔,她甚至怀疑自己体内遗传了母亲的bitch基因。
她本身就是一个“美”与“丑”交织并行的人物。
这不禁让我想起马頔的《傲寒》里,最美的歌词并不是“如果世界都对你恶语相加,我就对你说上一世情话。”而是“忘掉名字吧我给你一个家。”女主渴望拥有一个自己的家,但自己也知道现实有多骨感,所以选择了在最后的一个暑假搬家前拉着男主私奔,未来是很遥远的事,哪怕只有一天,两个人能在一起,便足够了。
漫天的花火是夏天最后的残响,也是贯穿故事的一条暗线,男主和朋友们争论从下面看和从侧面看形状是否会有所不同,但从下面看和从侧面看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身边陪你看花火的人还在,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安排。
整场影片的音乐延续了神前晓一贯的高质量创作,但作为总监督的新房昭之的分镜风格并没有在剧场版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即使是偶有的几个延迟镜头也拉的过于刻意,岩井俊二的原作被改动的地方有些突兀,因此整部影片的剧情缺乏张力过于松散,人物性格的刻画也略显不足。菅田将晖的配音给人一种木讷的棒读感,广濑丝丝的配音表现平平也没有太出彩的地方,通篇廉价的3D惹人诟病。上映前宣传方大费周章紧锣密鼓的打着“岩井俊二X新房昭之”的旗号吸睛,着实不难让人想到前不久黄磊翻拍的不伦不类的《深夜食堂》惹来骂声一片。(所以日本这边也是恶评如潮)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题材,也是一部讨论人性美丑的电影,也许拥有很多令人诟病的地方,但作者想传达的内容,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
浴衣,木屐,漫天的花火。
世界并不美丽,却又因此美丽无比。
Q:《烟花》的日文全名“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如何翻译呢?
A: 大意是“发射烟花,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谷歌翻译。
Q:2017版动画电影,1993版岩井俊二拍摄的真人影视剧,2017年出版的大根仁的小说,2017年出版的岩井俊二的小说《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这四部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A:时间上说。
烟花的故事其实在岩井刚刚投身创作的时候(90年代左右)便有了雏形,那时他一直在构思故事的主体:小学生私奔。但一直没有写成小说。
1993年,岩井俊二还在事业的起步阶段,为电视台拍摄了片长49分钟的电视剧《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奥菜惠主演),这部作品是隶属于一个叫“if如果”的系列企划。这算是烟花的故事第一次真正成型,但因为要符合系列的规则,所以if剧情算是为了“对工作负责”才添加的,可能并非岩井心目中最原本的故事。(另,虽说豆瓣上将这部《烟花》标注为电影,但无论是岩井自己的小说后记,还有大根仁的小说后记,以及新房昭之的访谈录,都表明这部其实是电视剧。而且时间应为1993,而不是1995。)
2017年,时隔24年,在岩井俊二的影视基础上,由大根仁改编成我们看到的动画电影及其文本《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小说于2017年6月由角川发行;同年8月动画电影在日本上映,12月大陆公映。
同年,岩井俊二也应邀完成一部属于自己的烟花的小说,这就有了2017年的《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一书。岩井自己在后记中将这调侃为是与大根仁的“写作竞赛”。(单就小说而言,大根仁完全不是岩井的对手啦,豆瓣分大根仁版是5,而岩井版是7。虽说影视分差更大,动画是5,而电视剧是8,但我觉得动画被严重低估了,一方面有SHAFT的风格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宣发硬要曾“君名”的热度,反而引来了太多路人黑。)
内容上讲。
岩井俊二的电视剧剧情只是小说的主体故事,省略了不少前因后果,以及那些只能用文字表述的细腻内容,非常建议阅读《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里面有太多影视没有交代的事情,岩井的文字也毋庸置疑。
而动画电影可以说将电视剧的故事做了延展。剧中只有1条if线,大致相当于动画第一条if线前半段,后半段的发展以及大量细节不尽相同,并且完全新增了两条if故事线。
大根仁的小说,可以理解为是动画的剧本,情节相同,小说多一些心理描写和人物介绍,对于if世界与现实的差异描述更多,好处是剧情明晰,如果没看懂动画,可以从小说求个真相。大根仁在后记中也承认,自己并不是职业的小说作者,更多是以影视从业者的方式在创作,所以我们在读他的小说时会有蒙太奇的感觉,吐槽“这就是剧本吧”的也不在少数。动画将小说内容做成画面,观感其实比小说更好。
Q:女主角的名字有什么玄机呢?“なずな(nazuna)”的翻译怎么不太一样呢?
A:女主的姓氏“及川”,在日文中拆开来是“啊!可爱!”的意思,算是岩井的玩笑吧。
而名字“なずな(nazuna)”,据岩井的《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的后记,明确说明是蕴含着“荠草”的意义,就是动画中那种心形的草。这种草的谐音,一为“惹人怜爱,让人忍不住抚摸”(因为心形吧),一为“没有夏天”(荠草在夏天就会枯萎,动画片尾就有枯萎的荠草的镜头)。
所以翻译为荠,或者夏荠是比较合理的。
据我所看到的,岩井俊二版的《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浙江文艺2017,王纯译),和电视剧《烟花》(有些古早,不知道是哪路大佬做的字幕),查到台版小说,都译为“夏荠”。
动画的豆瓣简介译为“奈砂”(也许是公映版吧),爱奇艺版译为“菜津奈”。
大根仁的小说,大陆版译为“荠”(百花洲文艺2017,锦小豆译),台版译作“奈砂”(台湾角川2017,王静怡译)。
翻译有没有下功夫,可见一斑。
Q:色气的女主,意味不明的风景、意象、慢镜头、丰富的室内装饰是怎么回事?
A:如果看过电视剧就会毫不意外,岩井从最初就有刻意表现女主的身体魅力,动画电影很多场景是直接复刻了岩井俊二的设计,比如女主的浴衣和无袖上装,躺在泳池边单脚在水中,让男主抓蜻蜓(电视剧是蚂蚁),车站更衣,最后在水中湿身(电视剧是在游泳池)……我想,这种身体的吸引力应该是少年情愫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岩井不去回避,希望传达给观众引发回忆和共鸣的。
动画方面,制作组确实私自加了不少料呢,据访谈内容,新房昭之一本正经说自己只打算强调女主的神秘感,并未花心思在色气的部分。但是啊,奈何人物原案渡边明夫(《物语》的人设),本就擅长色气的少女形象。编剧大根仁也习惯以情色展开推动剧情,制造“意外”的近距离接触。加之声优广濑铃的声线和演出……总之就这样莫名其妙变得色情起来了。
虽说新房近年来多是挂名监督,但班子是他的,总监也是他,我不信这口锅没有“南泽十八”的份……
而那些所谓的“意义不明”的镜头,仔细看都算是有辅助叙事、渲染情绪、说明世界线异常之类的作用,也是新房昭之监督,或者说SHAFT班底的风格吧,在这一部中还算是比较收敛的了。当然,熟悉的自然不成问题,不熟悉、不喜欢的可能就比较劝退了。
Q:四部作品孰优孰劣?
A:非要我评价这个故事的四种演绎的话,岩井电视剧≥岩井小说,动画电影>大根仁小说,两部影视则各有千秋,不一概而论。
岩井的实力想必不用多说了,虽说是早期作品,技术、资本多有限制,没能做到后来那样唯美,但是在感情传达上,丝毫不输。
2017年完成的小说,大概算是岩井心中关于这次私奔最纯粹的设计。另有大量笔墨从男女主身上移开,给了几位少年好友,与电视剧的进展不尽相同。虽不如电视剧那么专注,但也有新的意味。
动画电影的故事,少了一点含蓄朦胧的美感,多了一些少年热血,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考虑到少子化的现实,这场24年前的恋爱如今变得更戏剧化更轰轰烈烈一些,自然是可以理解。
大根仁的小说嘛,他其实把故事编得挺圆满的,动画电影有他的一份功劳,但单独作为小说,就有点“周边商品”的感觉了。
Q:女主为何看起来比男生们年长?
A:岩井的故事中,女主来到茂下时读小六,而传言她其实已经是初中生了,因病辍学,才回到六年级复读。所以女主确实要比男生们年长一岁左右,而且正好是女生成长比男生快的年纪,看起来年龄差距非常大。有种白雪公主和五只小猴子的感觉。
大根仁的故事中,男生女生被拉到了平级的初一学生,年龄差距没有电视剧看起来那么大。但是女生先长高这一点还是没变,女主行为上早熟的感觉,除开女生的心理成长也更快一步,更多是母亲复杂的婚姻经历造就的吧。对于成熟性感的描绘,动画是远远超过小说的,这大概是SHAFT的趣味。
而男生方面,几位好友虽然年龄相仿,但心智和身体的发育程度都不尽相同,是岩井小说中意味深长的看点所在。
Q:动画中小镇茂下为何看起来如此冷清,甚至有些许破败?
A:这是大根仁的设定,在小说中有说明。因为11年福岛核事件的原因,这个海边小镇的旅游业低迷,很少有游客前来。所以小镇冷冷清清的。还有那个只有一节车厢的电车,也是因为旅客过少,线路几乎要停运了。
而小镇大规模使用风力发电机,一方面有说此地风力稳定,一方面也是对核能的反思吧。
Q:女主的家庭情况到底怎么样?
A:电视剧中父母即将离婚。岩井在小说中进一步说明了情况。母亲在结婚前,本来打算和父亲的弟弟私奔,结果因为胆怯而放弃。女主的父母并不存在爱情,终于发展到离婚的地步。也因为要去离婚谈判,才让女主寄住在男主家一夜,两人有过一段短暂的交往。
而动画中,母亲是打算再婚,母亲是与女主的生父私奔到茂下,之后生父溺海身亡。
大根仁在小说中有说明女主的生父为了营救落水的冲浪新手而死,开头女主捡到琉璃球的海岸,就是发现父亲遗体的地方。女主出现在那里,也是为了怀念父亲。琉璃球某种意义上是女主生父的馈赠,有暗示是亡父的守护,造就了这个奇迹的烟花之夜。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依靠在当地酒馆、餐厅一类的地方做服务员(正经的)维持生计,据说非常讨男士们喜欢。而女主的家其实是在类似于政府廉租房的地方,动画中对女主的家境做了美化。
之前提过了,少子化,劝婚不劝离,才有了这样的改动吧。
Q:男主与女主有过故事外的哪些交往?
A:在岩井的版本中,主要是小说的描述。女主在小学六年级的4月转学到男主的班级。7月初女主的父母进行离婚谈判,让女主在男主家寄宿了一晚,两人在那一天有过简单的交流,当晚睡的上下铺。7月底便是烟花之夜。可以说,这段感情相当仓促。
而电视剧中出现的那张藏在星图夹层中的合照,是之前学校组织天文馆参观时拍的。
大根仁的版本,似乎是男女主人公是从小学开始就同班的同学,提示男主暗恋女主已久,那张照片好像也是学校组织活动时拍的,好友安云闯入镜头,提示安云和女主认识的时间不比男主短,强化了一下三角关系。
Q:琉璃球(如果球)是什么?
A:根据访谈,新房昭之说,琉璃球球其实是岩井俊二的主意。
电视剧中没有琉璃球,切换世界线的时候毫不客气,直接从男主打趴安云就切回了游泳比赛。因为只切换一次,前后剧情也很平均,所以没什么问题。
在岩井的小说中,有写到女主在海边捡到琉璃球。我觉得岩井是为了与动画产生微妙的联系才加入的。小说中,琉璃球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没有发生if剧情,女主最后将琉璃球送给了男主,简言之只是“信物”。
而在动画里,首先是切换世界线的次数就是四次,必须要有一些象征物来串联线索、提示剧情,才能让观众不迷惑。
而投掷琉璃球——这其实是投掷棒球的动作。非常昭和,非常热血、主动。也就刚好配合男主在每次loop中获得成长,成为了世界线变换的线索。
小说中男主有吐槽自己是属于“足球世代”的少年,而不是“棒球世代”。动画中隐藏的却全是棒球元素,除了投球动作,男女教师在讨论女主的退学信的时候,男教师做的就是棒球挥棒的动作。算是昭和情怀吗?
至于最后动画中琉璃球被烟花师当成烟花放掉,完全是动画超脱于大根仁小说的演绎了,动画处理得比小说更唯美。
Q:动画切换了四次世界线?
A:没错。
第一次,女主被母亲抓走后,男主回到了游泳池并赢得了比赛。这条世界线的特征是:风电机从原来的顺时针转动变为了逆时针转动;烟花是水平放射状。
第二次,男主与伙伴在灯塔上看了烟花之后,回到车站,救走女主乘上电车。这条线的特征是:救下女主那段,画风突变;烟花有奇异的光晕。
第三次,男女主角从灯塔上跌下,回到了电车中,避免被同伴、父母发现。这条线的特征是:电车开往了另一条轨道;世界笼罩在玻璃罩中。
第四次,男女主在海边做最后的告白,醉酒的烟花师炸毁了琉璃球。if线结束,大家回到了现实。
好像从第三次切换开始,动画和小说的描述就有了分歧,比如大根仁写第烟花是扭曲的恶心形状,笔直的树木也歪曲了,动画没有表现。其他似乎还有,但我实在不记得更多细节。
Q:最后大家有了怎样的发展呢?
A:岩井的小说里,四位配角少年都有自己的后续。矮小的少年稔反而长到了一米九,还参加了全国性的高中生篮球联赛。最高的纯一变成了染黄发的不良。喜欢漫画的和弘入了宅(不愧是会喜欢水兵月的人2333)……最大的不同是,稔在烟花之夜那天玩炮仗被炸伤了,被安云带回了自家医院,没有去灯塔,安云倒是安置好稔之后追上了去灯塔的另外两人。再后来,稔因为经常去医院疗伤而与安云成了更亲密的伙伴。男主则与四人都渐渐疏远了。
在动画中,女主转学了,自然点名都不点她。男主还在名单上却没有出席,大概是翘课缺席罢了。他是失踪了?追随女主去了?不得而知。算是个开放性结局。小说中没有这一情节,但也没有写那晚之后的故事。甚至有脑洞大开,认为男主角在一开始便在 水中溺死,而后是女主角依靠琉璃球让男主复活这样的解读——这就是开放式结尾的魅力所在吧。
虽然四部作品中,两人都约定今后再相见,但四个版本的故事都没有进行到那一步。
Q:虽然总体上故事相似,但两个故事为什么感觉完全不一样呢?
A:确实。岩井的故事,一向是着眼于敏感、细末、复杂、隐秘的情愫,他在意的总是感情中最本真的一面,就像从无数生活细节的流沙中提取出令人惊叹的金子,这是一种高明而难能可贵的能力。年幼的少年少女短暂而难忘的交集,小男生之间没来由的抱团和私心……这些都是大根仁写不出来的。无论电视还是小说,岩井着眼的,永远只是“少年少女私奔”这一奇观,忠实而隽永。
岩井的作品非常独特,那些运镜、构图,就连资深的动画监督新房昭之也坦言难以复刻,所以一方面许多场景构图直接照着电视剧在画,一方面则没有去刻意模仿岩井的风格。
大根仁的故事,相对而言更大众化一些,你会觉得故事的内核就同一般的少年题材、平庸的穿越故事没有本质区别,所以会说他的小说并不优秀,只是提供了合格的故事骨架。
但好在,画面让大根仁的骨架丰满鲜活了起来,赋予了故事更多的含义。动画着眼的不再是“私奔”会发生如何细腻的情感,而是一种可视的热血沸腾的爱情冲动。秀色可餐的女性;大量的高速动态:骑车、游泳、奔跑、坠落;夸张的人物动作;绚烂的美好色彩……要抓住当下的幸福,恋爱就算只有短暂的一日也要用尽全力……这是一种对于平庸现实的反抗,是正视现实的遗憾,勇于接受又不放弃未来的成长……
动画如梦似幻,与偏向现实的岩井的故事,大概是真人影视与动画的根本分歧。岩井的故事,会勾起隐秘的回忆,而动画,是让人更憧憬未来。一前一向,一静一动,各有千秋。
Q:烟花到底是圆的还是扁的呢?
A:“圆”和“扁”这两个词似乎不够精确,不如说,是“球形”还是像撑开的伞骨一样的“扁形”呢?
现实中视工艺不同两种都有。
一般而言,爆炸后成球形的烟花是相对容易制作的。确实如一般认为的,用火药炸开,当然是四散纷飞成一个大致的球形。这种烟花不需要太多的设计和技巧,相对廉价,造型也很随机。
但在《烟花》这部作品中提到的那种形状和颜色复杂而精确的烟花,是扁的。
Q:那么,从侧面看还是从下面看,是什么意思呢?
A:只是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由于这里说的烟花是扁的,常规来说,欣赏烟花的最佳位置,是在烟花的正下方,能看到完美的圆形。从侧面看,就意味着烟花形状会变成椭圆,不完美。
为了体验,为了知道真相,或者只是单纯从众,孩子们会为了种种理由去偏离常规,那时看到的烟花将不再完美。但是这种经历,像故事中男孩们结伴而行,走过山路爬上灯塔,因为偏离了常规,反而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一般的事情,是不完美的烟花之外的另一番趣味。
目的完美,或者不完美之外的意外风景,就是从下面看还是侧面看的不同。
也许当人们经历太多、失去太多,开始安于在下方看完美烟花时,那些还有精神去追求不完美的孩子,才更让人羡慕。
从隐喻的角度理解。女主注定转学,恋爱短暂灿烂,正是另一种烟花,易冷易逝。如果说任由女主被带走,那样的烟花必然不美,所以男主选择if,去寻找完美恋爱的可能性。离开了烟花大会,却看到了恋爱烟花,谁说得清幸福的定义呢?
再完美的烟花也很短暂,所以享受一刻的灿烂吧,如果不完美是注定的,那就享受过程,享受遗憾的美吧。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拒绝胡萝卜,如需转载可微信或豆油联系。
原作者:尉迟天夏
12月1日,日本动画《烟花》要在国内上映了。
这部作品由2016年在日本和中国都大红的《你的名字。》的团队制作,制片还是川村元气,导演是著名的动画导演新房昭之,故事则改编自岩井俊二的同名处女作,改编则由知名导演和编剧大根仁操刀。
不难看出,2017年的夏天,《烟花》是曾经想要复制《你的名字。》的成功的。
但事实上,一样的配置也不一定能做出一样的东西,《烟花》在日本的票房最终只达到15.5亿日元,连《你的名字。》的零头都没到,甚至都没有超越京都动画制作的《声之形》。
而豆瓣的评分也很惨烈,只有5.7分,甚至还不如今年的柯南剧场版《唐红的恋歌》(豆瓣评分6.4)。
但《烟花》依旧是顶着《你的名字。》的名头来到了国内,而且赶上了2017年的末班车。只是这次对于国内宣传团队似乎也是个难题,难道除了《你的名字。》这部电影就没有其他可以宣传的东西了么?
《烟花》的宣传噱头不外乎岩井俊二和那首今年在日本非常流行的主题曲。
先说岩井俊二。《烟花》是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处女作,最早是1993年日本富士电视台系列剧集《If…》中的一集,后来于1995年得以以电影的形式上映,全片非常短,只有40几分钟,豆瓣看过的人不算多,评分8.2。
《烟花》的日文片名叫《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直译的话应该是《升空的烟花,应该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而这个片名也是全片一个核心线索,是那种年少时才会提出的无聊问题。
作为处女作,《烟花》可以说非常“岩井俊二”,有着青春的无聊和痛楚,又有着年少的美好。其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莫过于13岁的女主奥菜惠,少女初长成的美好被永远记录在这部电影中。
而实际岩井俊二也的确来国内帮忙宣传了,只是或许是因为岩井俊二经常来内地已经不新鲜了,和上一次《你的名字。》导演新海诚访华相比,《烟花》的宣传力度还是有些小了。
再来说唯一可以和《你的名字。》媲美的主题曲《打上花火》,非常日系的一首歌,歌曲甚至唱出了烟花盛开的一瞬的美丽,升空,闪耀,旋转,五颜六色,身临其境。
音乐见仁见智,不多说,搜一下听了就知道我所言非虚。
于是两者相较,与亮点相比,《烟花》成品为人指摘的问题似乎要更多。
最难以接受的问题是,如果你翻一下豆瓣可以能看到许多类似的评论,那就是配音的选择非常糟糕。
男女主的配音选择的是日本当下90后里人气颇高的菅田将晖和广濑铃,讲真,两个人都是目前日本娱乐圈大众接受度很高的演员,都演了许多名导的作品,演技应该都有一定保证的。
但在电影里,两个人都像走错了片场一样的违和,广濑铃配了一个有点成熟的女孩,而菅田将晖配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让人很难因为他们的声音带入主人公的感情,真的是场灾难。
虽然动画电影不用专业配音很常见,但选择不当竟然有这么大的反效果的,这还是我多年看日本动画遇到的第一次。
当然最灾难的还是剧本,这点大根仁似乎应该背负主要责任。
如果说《你的名字。》胜在穿越加纯爱,那其实相同的元素《烟花》也都是齐全的,而原作里岩井俊二还带了独有的青春的酸味,但到大根仁这里,就只剩下中二加科幻了,既不纯爱也不青春,看的人有许多尴尬。
大根仁自编自导的片子或剧其实都不错,比如《大川端侦探社》,又比如《桃花期》,但仔细看的确鲜少有少年纯爱戏,有些还有点小变态,估计这次的改编,让他领会岩井俊二的青春哲学是有点为难他了。
不过电影里的有些黄段子加的似乎也太得心应手了。
而故事里的反复穿越比起《你的名字。》来也缺少戏剧性,动画电影时长接近原版2倍,原作就没太强调穿越的因由,如何让故事更合理的完成心态的变化应该是改编上的难点。
但显然动画版的穿越处理的不是那么的好,美是很美,但就是不太有趣,而且也缺少剧情的铺垫,这或许就拉平了故事的节奏,而让整部片子看上去都像个意识流的文艺片,看的人时常想要出戏。
再来导演虽然有两个人,新房昭之显然更值得说,作为动画导演,他的分镜可以说有着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翻出物语系列动画,几乎都是他的签名。
有了新房,《烟花》的动画的制作上就有了几大的保证,制作这部动画电影的公司是制作过新房昭之导演的《魔法少女小圆》《三月的狮子》的SHAFT,画面的美丽程度堪称一流。
烟花的镜头以及以海为背景的自行车和冲浪板的镜头的确都很值得称耀。
但新房昭之和也和大根仁一样和岩井俊二的青春故事略略不合,《烟花》看到结局时讲真还能看出一些很丧的情绪来,原本应该是一个怀念夏天青春的故事,不知怎么的就带出了痛感来。
人们以为会和《你的名字。》一样看一个温暖的故事,却没想到《烟花》竟然是令人难过的。
于是《烟花》就变成一部成也《你的名字。》,败也《你的名字。》的作品,从宣传到成片都免不了这种尴尬。
讲真,能在国内有机会看到当年的日本优秀团队的动画电影,还是很值得感激的。但看到国内的宣传方还继续制作与《你的名字。》相关的海报时,也是挺心疼他们的,没办法,这部动画不用《你的名字。》还能怎么办呢?
最后听说米林宏昌的《玛丽与魔女之花》也要引进内地了,大概明年又会有人开始使劲宣传吉卜力了吧。
-END-
岩井俊二看完想砍人,剧情简直妈卖批,开头卖弄黄段子,女主一言不合就唱歌简直舞法天女,大失所望。晚上11点一刻看完后出来的士都找不着女主配音见鬼,男主还好吧8.18 大阪泉南AEON 12.2补完影院字幕版终于有字幕了我的40米长大刀呢,我先把岩井俊二砍死算了
三生三世 十里烟花
我好喜欢啊。新房昭之可以说是完美再现了少年人的眼中世界吧,玻璃球能够被赋予颠倒时空的意义,一瞬的眼神交接也可以扩张为永恒。从夏季泳池边的水花到海面上的梦幻列车,臆想一直不断不断膨胀,直到世界也被崩裂成千千万万片水晶而每片中都是我和你的倒影,多么纯粹任性到极致的玛丽杰克汤姆苏啊。
原作的if是江心岛,河水分道又汇流,所见不同却俱是那年岁的现实-她的狼狈/不可解打破他的想象.违章加盖成穿越时空的少年,文学性不再,浪漫与确定都是娱乐.总体舒坦,连讨厌的某系演出在缓缓堆叠的故事线中也有切实用处,温和几近夏夜海潮般梦幻.收尾不上道.而趣味,虽还是女孩先一步成长但谅它不敢说人小六.
我的眼泪根本止不住,因为哈欠停不下来......
看过的第一部新房昭之,这导演名字很正能量,买新房昭告之,可这片子就…猥琐剧情都是大根仁的贡献吧?剧本简直一无是处。原画太差,先不说美丑,五官一直在变,母子画得像兄妹。视觉效果不错。音乐和歌不错。经阿子老师提醒,茂下(もしも)是日语“如果”的意思。
你們無法想像我是經歷了多大的猶豫,才能不給這部電影滿星──是的,這是一個不完美的作品、懷著一股無視甚至嘲弄真情的惡質知性、是一部無視甚至嘲弄原作的傲慢改編,讓我完完全無從感動;但我卻又無比感激,感激SHAFT的傲慢即便面對東寶也始終如一,不願屈膝。或許,這就是我的初戀之心…
我对配音要求不是很高,不管是上户彩还是上白石萌音我都可以为她们打CALL。但这剧的男女主配真的见鬼去了………
幼稚病是最可怕的绝症。完全想不通创作者心思,怎么把一个美好的初恋设定搞得这么胡搅蛮缠、恶趣味、想一出是一出,每段转折都能比前一段更令人翻白眼。别的不说,连情感上最起码的铺垫都没半点,莫名其妙。只有配乐勉强及格,即便连画风都有很多违和地方。
一星给全片不超过二十分钟分镜内容的良心作画制作。一星给ED打上花火,白瞎了这么夏天的歌。不明所以的黄段子+ 违和到死的广濑丝丝的声音+瞎几把胡抡的演技。PS不是谁都能把松田圣子的歌唱这么难听,grss还挺有本事的。
有超越时空的少女珠玉在前,再玩这种改变过去的梗如果没有任何新意的就不要拿出来了好吗,人物的行为动机充满了中二感看得真尴尬。
这是一部不看会遗憾,看了会后悔的电影。
打低分的,看懂了吗?如果你觉得电影故事混乱,看完是丈二的和尚的感觉,请不要打低分,因为你是没看懂。总体而言,很棒的一个故事,用了一个很出色的手法:讲了一个害羞内敛的小男孩在爱情面前克服懦弱和遗憾,不断成长和担当的故事……
倒没有预想那么不堪,美的地方还是美的,不过确实意思不大,前面有点猥琐,整体有点无聊。两星半
剧情并没有评价里的这么不堪,男主用一个时光机玻璃球一次次获得勇气,一次次弥补遗憾带来的一段幻想私奔故事。整个剧情都是围绕もしも(如果)展开的故事,男女主私奔的车站站牌也写着茂下(もしも),这些小细节也挺喜欢。演员配音真的毁,歌好听。
除了音乐好 其他都是屎
生活不是galgame,没有回档重来的机会。
3.5星,电影远没有观影前自顾自揣测与企盼得那般冒犯观众。洒水器水幕后的脸、无人电车车窗里的脸、烟花下漫天碎片的脸。确切的生体永远被晶体无限接近却从不触碰地中介,在茂下(もしも)里被无数次地呼喊もしも。可能的最终,他们获得了塑料薄膜两边的吻。一条旷野里的环绕线,一个很保守的玻璃球。
即你名之后又一部早恋宣传片,党国用心良苦。
剧情和windows屏保也差不了多少了